经过大量的实例总结和分析,我们发现,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有儿童自身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生理因素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困难可能是由于遗传问题、生化失调或大脑受损等生理上的原因造成的。
(一)遗传因素遗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已为公众所肯定。在许多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精神分裂症、口吃、多动症、神经性行为、尿床等都与遗传有关。通过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发现,有一些孩子的多动症、个性特征甚至阅读困难就可能是遗传获得的。
(二)围产期损害围产期是指从胎儿28周至生后7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胎儿容易遭受各种不良刺激的伤害,尤为严重的是脑中毒和脑损伤,会导致终生性的发育损害与残疾。
母亲本身患有糖尿病、麻疹、甲状腺机能减退等较严重的疾病母亲年龄过大或过小、缺乏营养、酸酒、吸烟、服用不适当的药物、受放射性物质的辐射等,都可能导致胎儿在母体里受到伤害。另外在
胎儿出生前或生产过程中产程过长而引起较严重的缺氧,也会对大脑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导致儿童死亡。
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接触到许多学习困难儿童就是由于在围产期出现过缺氧、母亲生病吃药不当等,在长大后引起了运动、语言或思维发展上的问题。
(三)受伤和疾病感染
出生后,儿童在生理上受到伤害的机会仍然很多。如严重的头部受伤、意外事故、被撞击、发高烧、脑瘤、脱水、脑膜炎等都可能造成脑损伤;而脑的损伤又可以引起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中较大程度的迟滞,并导致以后学习上的困难。
幸而大脑在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时期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及补偿能力,及早对儿童进行一些补偿性干预,可使脑损伤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学习困难的产生。
(四)生化因素
与学习困难和多动症行为有关的生化失调有以下四种类型。
1.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
通过测定儿童的血液、尿液、脊髓液中神经介质代谢物的数量,可以了解儿童的内分泌情况有无异常。许多孩子的多动与冲动,都与内分泌的失调有关。因此,可以通过给多动症儿童服用一些药物来调节他们的内分泌情况。
2.维生素缺乏
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维生素的参与。如果儿童体内的维生素水平达不到大脑所需要的量,或者各种维生素的比例不恰当,某种维生素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导致学习困难。
3.内分泌腺功能失调
人体的内分泌腺分泌种种激素,一旦这些激素的分泌不平衡,就会对人体的正常活动产生影响。例如甲状腺功能失调,分泌的甲状腺素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生理上的变化,过多引起多动,过少则会缺乏活力、萎靡不振。
4.低血糖
人脑的代谢需要一定数量的葡萄糖。如果体内的血糖量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大脑就不能保持正常的活跃状态。许多研究表明,一些学习困难儿童长期处于低血糖引起的低靡状态之中,经常感到疲倦、昏昏欲睡,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环境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成长环境。孩子的许多优点来自于家庭,但同时,也有许多缺点承袭于家庭。家庭环境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学得了家长的一些行为方式和观念。对学习困难儿童的许多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困难与他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一些学习困难儿童在生理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充满了争吵与矛盾,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更多的学习困难儿童本身在生理上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过轻微脑损伤、内分泌失调等,而父母对孩子的问题认识不清,采用的教养方法不适合孩子的情况,使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具体说来,影响儿童学习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结构
所谓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由几代人组成,这些人之间都存在血缘关系。由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由父母、孩子和爷爷奶奶等人组成的家庭就是传统式的大家庭。这两种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各有利弊。
核心家庭中的孩子缺乏交往技能和经验,心目中往往没有别人。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所疏忽,很少陪伴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孩子数会变得孤僻、冷淡、沉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失语症、孤独症等。
大家庭虽然有利于孩子交往和社会性技能的发展,但很容易产生教育观念不一致、教育行为互相矛盾的情况。有时父母刚要管教孩子,老人就站出来护着孩子,使孩子感觉到有了靠山,再也不听父母的话。而且如果老人过于溺爱孩子,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怕孩子出去玩受了伤而限制孩子的活动,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有一些学习图难的孩子就是因为活动很少,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都不足,影响了书写、手工、体育等方面的进步。
2.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气氛
父母的婚姻关系是否良好和稳定,必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影响。许多研究发现,父母经常吵架、长期敌对。关系紧张会使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悲观、自卑、多疑和易怒,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和反社会行为。
对学习困难儿童的调查研究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习困难儿童来自于离异家庭和不和睦家庭。我们就曾接触到一个 8 岁的女孩,父母在她 6 岁时离异了。她由母亲抚养,父亲经常来看她。一旦父亲在约好的时间没有出现,她就会担心父亲是不是不来了,甚至哭起来,这时她无心做作业,无心学习。若是父母亲又在她面前吵起来,她会控制不住地大哭或大吵大闹、发脾气。在那一阶段,她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
家庭主要成员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和经济收入构成了一个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饮食和营养状况,过于贫穷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家庭环境过于嘈杂,孩子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学习也会受到影响。
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家长对教育、学校、学习的看法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动机。家长的知识结构、对有关儿童发展和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都会影响家长的教养水平和质量。越有知识的家长,越容易发现孩子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干预并抑制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
4.父母的期望
在中国城市,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家长疼爱自己那惟一的宝贝,也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每个孩子的能力有高有低,盲目一味地对孩子提出高期望,既不切实际,又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和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的孩子由于家长要求太高、太严会产生一些逆反心理,故意与家长对着干;有的因为压力太大,甚至产生一些不良行为,如偷窃、打人、甚至犯罪。
对许多学习困难儿童的家长的调查发现,他们较为普遍地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在班上的成绩能排前几名。有的学习困难儿童应付学校的功课都很艰难,家长还让他参加绘画班、速算班、英语班等等,孩子简直疲于应付。家长觉得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哪知道反而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困扰。
5.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可分为专制型、忽视型、民主型和溺爱型。
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很严厉,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孩子没有自己的意志,一切都必须听从父母。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要么成为受压抑的、听话的可怜虫,要么成为焦虑的反抗者,会故意违背家长,不好好学习。
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很少关心,无论在学业上、情感上和生活上都不与孩子交流,孩子做什么都不闻不问。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没有责任心,任意胡为,而一些不良的个性和习惯会直接影响学习。
溺爱型的家长过分爱护孩子,什么事都帮孩子做,包办代替;孩子想要的东西就给买,孩子的要求尽可能答应;过分保护孩子,怕孩子受伤,不让孩子独自去玩、去做事。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适应能力特别差,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发展不足,交往能力差,这些问题又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家长也管教孩子,但是以民主的方式:给孩子提合理的要求,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对孩子的错误不是简单地打骂,而是帮助儿童分析犯错的原因,批评与鼓励相结合,让儿童自发地改正错误。
(二)学习因素
1.教育目标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儿童,往往会成为考试的机器,孩子的个性发展、能力发展则被抛于一边。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都成为高材生,由此导致教材难度大、要求高、内容多、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学习负担和压力。老师在教学中看重优等生,忽视或不喜欢差等生,使得差生更差,导致恶性循环。
2.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一个对儿童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个体,其自身素质的优劣特别重要。教师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品格、个性都会影响其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专业素质低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水平;个性急躁、易怒、固执则使教师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常缺乏耐心,简单粗暴地批评惩罚孩子。
我们曾遇到过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孩,由于从未上过幼儿园,不知道遵守上课秩序。为此班主任老师经常惩罚她,威吓她,说要把她扔到井里,井里有老鼠,让她与老鼠一起玩;还时常把她拉到教室外罚站。一个学期没到,小女孩一跨人学校大门就哭,进了教室就浑身颤抖。家长不得不终止了孩子的学业,孩子的心理恐惧长时间难以平复。
3.教师期望
教师期望含义,就是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总会根据来自各种不同渠道的信息对学生做出评价型判断,并赋予学生“聪明”、“迟钝”、“捣蛋鬼”等标签。然后根据这些标签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期,这就形成了教师期望。
许多研究发现,在教师期望的作用下,好学生会变得更好,而差生会变得更差。教师对学习不好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一种偏见,认为他们能力低,智力中下,不足以成材,对他们没必要给予太大的关注。而好学生则正相反,他们能力强,智力高,需要时时关注,以帮助他们成材。
上课提问时,教师会挑简单的问题来问差生,差生回答不出便批评他笨、不好好听讲。而对好学生,教师会挑难的问题问他们,回答不出,教师会启发他们或让他们坐下再想。教师还理所当然地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品行也不会好,凡是不好的事会很自然地认为准是班上那几个差生干的。在这种期望的暗示下,差生会认为自己能力低,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出现逆反心理和不良行为,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其实,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才应该得到教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4.教师教育方式与教育行为
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可分为友好型、冷淡型、拒绝型和信任型。许多研究发现,教师对那些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又强的学生,教师一般采取信任的态度,经常表扬他们,让他们去完成各种任务,但并不一定与他们很亲近。对那些学习成绩一般或不太好,但工作能力强、在某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孩子,教师更多地采取友好的方式,要依靠他们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如某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但在体育方面有特长,一有体育比赛,教师要依靠他争得荣誉,往往必须与这个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
对于学习成绩不好但守纪律的孩子,教师更多地采取冷淡的行为方式,很少管他们。对那些成绩又不好,又不守纪律的孩子教师多采取拒绝的态度,经常批评、惩罚。而批评、惩罚的结果是使学生的自尊、自信进一步降低,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敌视教师等品质问题。
(三)社会环境因素
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儿童还生存于社会之中,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大环境一方面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家庭和学校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学习。
1.社会价值观
若社会认为学问越高越有价值,学习对儿童就有很高的个人价们现实的意义,学习动机就会很强。若社会以赚钱的多少、财富的多来衡量人的价值——“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赚钱就成为有意的事,学习在儿童看来变得不再重要。
2.社区环境
儿童家庭所在地周围的人群构成儿童生存的社会小环境,这个环境儿童每天都能接触到。如果这个环境里的人们素质低下,沉迷吃喝玩乐,儿童生活在其中难免受到不良影响。
上一条:
下一条:
主办单位: 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技术支持:抚顺宏瑞科技 辽ICP备20005994号 辽公网安备21040202000266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并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