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理案例
孩子的绝望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浏览: 次    时间:2021-08-25

双减也救不了孩子

问题在父母


这几天网上流传一份长达三页的手写遗书。

据说笔者是一名14岁的初一女孩。

洋洋洒洒1000多字,写尽了她的绝望: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了她的童年。

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了,我达不到。

这世界就是这么怪,坐在沙发上、趟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和写功课的人。

你们把我们想得太坚强了,反省这件事就留给岁月好了。

这位花季少女,平日乖巧听话,是班上的学霸,老师眼里的好学生。

临死前,她懂事到将自己的钱整理好放在桌上,选择死在外面不让家里的房子变成凶宅。

然而,这个“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却被遗书里的“你们”逼死了。

“你们”,是她的父母。

在她看来,父母爱的不是她,而是冲进班级前十、年级前二十、满分的她。

达不到目标,父母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咒骂和羞辱。

终于,在父母对成绩的过高要求下,她不堪重负,直接崩了,以死抵抗。

然而在临死前,她还不忘帮父母分析问题,“中国人爱说小孩疯掉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可明明是家长把成绩看得太重”。

并提醒父母不要再毁了弟弟,“请收手这种伤害,这并不威风”。

有人为她可惜:“马上双减了,她何苦呢,哎”。

但也有人说出了真相:“就算再双减也无济于事,有这样的家长依旧会各种压迫孩子。”

中国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家长只对孩子施加压力,却缺乏对孩子动力的尊重与呵护。


总说孩子脆弱敏感,考不好就自暴自弃。

有谁知道,他“不堪一击”的背后,是一副重重的壳,压得他喘不过气,只好放弃生命。

2

父母最毒的激励

“你考得好,我才爱你”

高中生阿衍,家里的独子,生性怯懦胆小,不善言辞。
整个家族的同辈里除了他,都是学霸,没人看得起他,也不把他当回事。
看到他这么“废柴”,爸爸整天对他不是打就是骂,觉得他学习不用心,故意气父母。
而妈妈,常常逼他拼命吃,拼命学习,连坐车回家一刻也不能停止背单词。
总之对他就一个要求:一定要拿出好成绩。
有一天,阿衍机缘巧合下掌握了考高分的技能,一上考场,下笔如有神,直接考满分。
当宣布自己拿到第一名时,不仅亲戚对他刮目相看,就连父母的态度也180°大转变。
一向借口不回家的爸爸,主动请他吃饭,言语间对他各种夸奖。
还亲自开车接他放学,温柔地询问他考得怎么样。
然而没过多久,考高分的秘籍失效后,阿衍又打回原形:思维迟钝、学习困难、精神涣散。
等待他的,是父母再一次无底线的羞辱和体罚。
其实像阿衍这样的孩子,学得好或不好,都是真实的他。
可父母对他的爱,只跟成绩有关。
考不好,就用残暴的手段逼他考好,考好了,他才有资格享受到父母的关爱。
如此“激励”,无疑告诉孩子:父母爱你,但爱的是能考高分的你。
知乎一位网友的经历,引人深思。
为了鼓励他考上全班前十,妈妈每次都会开很多条件:
考第10名,奖励100块,第9名,就150……以此类推,名次越高,奖励越丰厚。
如果没考好,非但不奖励,还要扣零花钱,干家务活来“还学习债务”。
虽说是“激励”,可他觉得那根本是“交易”: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他得玩命学习。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作者说:
有条件的爱,极大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在意识深层感觉的是屈辱,是人格的贬损。
父母爱里的“条件”,只会让孩子感觉到成长的压力和阻力,根本无法真正激励到自己,只会让他觉得自己不配。
3

父母对孩子最残忍的冷暴力

是过高的期待和要求


贵阳有个孩子,曾在一处30楼的天台墙上,写下给父母的“绝笔信”:

“我好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你们才高兴。但是我不是学习的机器啊。”
“你们真的爱过我吗?在你们眼中,我们小孩子就没有压力吗?我真的很努力了,学习真的不是我的强项。我真的有错吗?我好难。”


这个孩子,究竟怀着多么崩溃的心情,才会一笔一划写下内心深处最绝望的呐喊。
父母对成绩的执念,驱使他不得不逼迫自己加倍的努力学习。 明知道自己不行,还要顶着巨大的压力顺从听命。明明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还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最后不得不以死来告诉父母,“我真的尽力了,别逼我了”。
这一个个“想死”的背后,透露出他强烈的求生欲,可父母浑然不知。

作家连岳曾说:
父母过高的期待,相当于冷暴力。
深以为然。
每个孩子天赋各不相同,非要逼着孩子刷更多的题,考更高的分数,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窒息。
认识一个孩子。
他从小在父母的“鸡娃式教育”中长大,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所以父母对他的期望极大。
虽然父母不会虐待他或羞辱他,但是对成绩要求比较高。
一到周末或节假日,他哪里都不能去,要么到补习班补课,要么乖乖在家里刷题,题目做得越多,父母越满意。
如果他不想刷题,稍微偷点懒,父母就会不停地讲大道理,或者打感情牌“我们这么辛苦挣钱,都是为了你”。
高压之下,他难免会考砸。一考差,心理压力就很大,觉得对不起父母,怪自己没能力。
接连几次考试失利后,他变得越来越害怕考试,后来被诊断出“抑郁症”,如今辍学在家。
身为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有期待,这无可厚非。
但如果一味强调“考高分”,一旦孩子达不到,只会让孩子陷入绝望的境地。 正如作家伍绮诗在《无声的告白》的所写:
父母越是关心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就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4

静等花开

不做孩子的“输赢裁判”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
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无论发生什么,永远都被爱包围。
很多孩子,渴望得到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认可和关怀,而不是用“成绩”来换取存在感。
有智慧的父母,也绝不会靠打压、贬低、否定、压迫的暴力方式,逼孩子快快成长。
比起做孩子的“输赢裁判”,他们更愿意做这三件事,来用心引导孩子的未来:

看到孩子的价值,不以“成绩论英雄”
电影《垫底辣妹》中,沙耶加是个典型的“差生”。
看她整天无所事事,叛逆乖张的样子,班主任决定放弃,断言这样的她,一定不会有出息。
可妈妈却不这么认为。
面对老师的否定,妈妈言辞凿凿地力挺:
“我想让孩子们做能让他们欢喜的事情,不管周围的人怎么说,就算与全世界为敌,我一定会在她身旁。”
就算女儿成绩垫底,妈妈却坚信女儿有自己的价值,不管考多少分,女儿都是自己的宝贝。
有了妈妈的信任,沙耶加慢慢找回了学习的信心,凭借超乎别人想象的毅力,考上了名校。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摆渡人,只有在孩子备受质疑或身处压力时,清楚看到孩子的价值,才能将孩子引导到对的方向。
成绩好坏,不过一时,孩子的人生,才是一辈子。

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静待花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承认、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接纳并理解他的现实情况,是最好的滋养。

多说鼓励、肯定的话,引导孩子进步
研究表明,经常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与很少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相比,前者的成才率比后者高五倍。
没有孩子不喜欢听到肯定鼓励的话,正面的夸奖也多,他越有力量感。
重温《亲爱的小课桌》时,一下子被傅首尔的“夸夸教育”启发了。
小雨希学习英语遇到困难,老师带她认读了10遍,都以失败告终。
可傅妈一上来,就对她各种夸,“字写得真漂亮”、“真优秀”、“一定要接受自己这么优秀”。
夸完,小雨希瞬间信心爆棚,脸上露出了满满的笑意。
心情一好,写起作业更加投入,还完全正确。
想要成就孩子,靠的不是打击、贬低和羞辱。
而是多肯定他的行为,用真心鼓励,唯有这样,他才能一天天进步,活出自信。
孩子的人生,绝不是只有一种可能。
学习很重要,但他的成长、健康、快乐更重要。
只有他收获到的是爱和自由,未来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上一条:

下一条:

主办单位: 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技术支持:抚顺宏瑞科技 辽ICP备20005994号 辽公网安备21040202000266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并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