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父母如何和孩子有效的沟通?

    沟通不是单方输出

    沟通发生在人际间。父母如何对待孩子,透过模仿、感觉和学习,孩子会内化并成为今后人际沟通的模型。
    我们需要了解儿童的生命成长规律,会帮助我们和孩子沟通。
    小婴孩在练习抓握时扔东西,这些物体落在地上发出的声响是不同的,他们会透过声响,熟悉物体。
    当进入秩序敏感期,如姥姥错穿了妈妈的拖鞋,儿童会通过哭闹表达,父母了解儿童的成长阶段,就会听出哭闹背后的原因。
    当儿童遭遇挫败,无法耐受和表达内在沮丧和悲伤,如有父母倾听、感受,并帮助其表达,就会顺利过关。
    比如,当孩子因积木倒塌而哭泣时,你对他说:“宝宝的积木刚才那么高,塌了,宝宝好伤心”。当内在被理解,哭泣过后,他不仅有了对伤心的感受体验,也会增加今后对挫折的耐受。
    这个过程,看似单方沟通,实则是基于对儿童内在生命和成长规律的理解,在爱的连接中实现从内容到情绪的双向互动。
    沟通从倾听开始

    当孩子具备表达能力,不管答案多么简单易寻,不管方法多么幼稚可笑,也要多给他们机会表达。这需要成人极大地节制。我们看到过一个孩子放学后因为要不要做手抄报和妈妈互动的小例子。
    儿:妈妈,今天作业很少,我有个手抄报。妈:(倾听)儿:我决定今天不做手抄报了。妈:(倾听)儿:妈妈,不做我还有点纠结,你说我明天做手抄报,万一明天作业多怎么办?还有,如果明天一早交,可以多得红旗。妈:(倾听)儿:妈妈,我决定了,我今天不做手抄报了,趁着今天作业不多。妈:噢?那你的小红旗呢?儿:那也只是多一面两面,我要交个高质量的。
    对话结束。妈妈反馈,孩子当晚做了手抄报。
    可能你会说,真忍不住。忍不住要告诉他,或讲一些今日事今天完成的道理,或打岔将孩子思维打散,再或者把孩子的作业当成自己的事,不停地催,剥夺和破坏孩子在事件中的兴趣。
    当然手抄报的事,可以换成写作业或上学。
    焦虑的时代为人父母最怕孩子说出不上学等“大逆不道”的话来。有时,孩子只是说一说。可现实往往是孩子刚开个头,就被成人以大道理切入。
    沟通成为单方输出。我们总“以为”知道孩子下句要说啥。我们却往往判断失误。先听听孩子怎么说,再说出你的观点,这种互动会轻松又愉快。
    沟通的目的是彼此认同

    无论是倾听孩子的内容和情绪,还是增加对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理解,都是为了获得好的亲子关系。

    而现实中与孩子的互动,短平快、下命令、给建议、讲道理,基于自己理解、替代表达、忽略感受孩子想法……

    这些,不是基于双方平等互动的沟通,而是单方输出。或是对内容进行回应,忽略情绪。即便暂时达到目的,但可能很多情绪积压。成为日后破坏关系的强力剂。

    当然,沟而不通也是常见的。一个帅气的男孩,有一对严厉的父母。他4岁时穿着小鞋将妈妈新换洗的床单踩满脚印,被妈妈吼,妈妈扯下床单连夜赶洗。取消了他最爱的讲故事流程。

    小学2年,他和同学在操场上玩摔伤,腿好痛,裤子破了,老师不知道,站排时他因疼痛七扭八扭,被老师批评,委屈的他本想回家找妈妈说,却被疲累妈妈的不耐烦阻断。他讲到内心的情绪流动几乎都在妈妈的严厉和爸爸的严肃前却步。阳光和笑容逐渐从他英俊的脸庞消失。高中寒假他想去见最亲的爷爷,才被告知怕耽误他考试,爷爷去世的消息瞒了他……

    从那以后,他越来越沉默。照片上多是愁容。再后来,大学毕业上了班,禁不住爸妈劝说,放弃原来的工作考入爸妈期待的单位。

    这样成长起来的男孩知道爸妈爱他,但连接不上。他们所有的话,只在表面上,难以传达到内心。

    沟通,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是两个人的相互配合,一个人说,一个人听。是我们对内容和情绪的反应。一份关系需要打开感官和心灵,让爱的语言通达内心获得认同。这样的关系,想想都温情和美妙。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