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爱与溺爱

    这世上,爱孩子的方式其实都差不多。

    而不爱的情况却千奇百怪。

    1

    我们说溺爱,其实很多孩子根本就没有得到过爱。

    父母的冷漠,长期关注事业,忽视孩子的成长。

    遇到孩子的问题,总是想着如何更快地去解决。

    “不许哭!我没心情听你哭!”

    “不要磨蹭,我没时间等你!”

    “不要烦我,我很忙!”

    “自己去读故事书,不要总是找我!”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幻想:孩子的问题能自然消失,能一直乖乖地快快长大,那该多好啊!

    的确,养大一个孩子,是非常艰辛的事。

    这里说的养大不是喂饱喂大。

    不是动物本能的一代代生育繁衍。

    而是要把他培养成心智成熟、心理健康的人。

    这需要父母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呵护他们的心灵。

    遇到孩子发脾气,你需要看看见、响应他。

    孩子磨蹭,可以找找原因,帮助他,等等他。

    而孩子烦你,其实大部分情况是在呼唤爱,也同时传递爱,你需要把一部分时间花在孩子身上,也许看上去像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在担忧溺爱孩子之前,或者指责其他爸妈溺爱孩子之前。

    要先看看,到底有没有爱?

    2

    还有一种观点是孩子得到父母太多的爱,而没有受到挫折,没有得到拒绝,以后去社会上会适应不了。

    好像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些打骂,感受排山倒海的情绪打击,让他们学会求饶。

    才能在外边学会承受打骂,学会讨好求饶。

    这个逻辑对么?

    猛地一听还真有道理。

    可是,用心的爱里,也会有规矩,也会有拒绝,也会有惩罚。

    这跟爱并不冲突!

    而且,真正在社会上适应不了的,往往是那些从小被打骂不停,缺乏父母真正关心的孩子。

    他们的童年是痛苦的,没有安全感。

    一个人的童年关系模式、内在关系模式和当下的关系模式,会呈一致性,所以我们说原生家庭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孩子小时候跟父母的关系,跟家庭的关系如何。

    在成人后,心理上还是带着阴影,留着抹不掉的印记。

    缺乏爱和安全感的人,交往时或者是自卑畏缩,举足不前。

    或者待人粗暴无礼,不敢信任他人。

    还别说人,就看看小狗就是如此。

    那些从小被主人嫌弃,吃不饱睡不好的小狗,它们往往见人就躲。

    要么就是冷不防朝着你吠。

    就算遇到熟悉的人,都不会摇尾巴,因为它们经历过的世界,总是充满被伤害着的痕迹。

    而孩子呢?

    他们的内心会更加敏感,心理更加复杂。

    给他满满的爱,他也会对人温和,带着善意。

    虽然社会上也有坏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坏人那样。

    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个温暖的好人,只是在确认安全前,记得带上防备。

    3

    爱孩子的时候,请记得“有原则,但是不带条件”。

    这样就不会陷入溺爱的陷阱中。

    我想可以从下面的几点来谈:

    给孩子温暖的爱,不带条件。

    这种爱大抵来源母亲。

    从婴儿期就开始了。

    我一直在强调,积极给孩子响应,特别是几个月的宝宝。

    他们坐在自己的婴儿车里,有时会兴奋地叫唤,有时却又发呆。

    这些所有的时刻,他们都需要你关注。

    因为几个月的宝宝,他们跟母亲是合为一体的。

    他们会觉得自己就是妈妈,妈妈就是自己。

    你的及时出现和响应,会让他感觉舒服。

    就算孩子到了五六岁。

    还是渴望父母的亲吻和拥抱。

    有的妈妈不知道要不要跟自己的儿子亲密一点。

    因为不懂男孩,各种担忧。

    又听各种说法,不要跟男孩太亲密,要锻炼他们的独立性。

    其实这都是一些片面之词。

    男孩同样渴望父母亲密的爱。

    只是他们表达的也许没有那样明确。

    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引导。

    我们先看看遇到这件事,你会怎么办?

    当孩子看到小卖铺有冰淇淋卖,可最近的天气已经转凉,吃冰淇淋很可能会让他拉肚子。

    但他却一定要,你怎么办?

    要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如果是我,我会跟他说不,然后给他分析,商量好,达成一致的意见。

    所以,在尊重孩子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加一个“积极引导”。

    当然,有妈妈说这件事孩子并没有选择。

    倒是很多时候,孩子选择的东西不合理,或者不合自己的心意。

    比如给孩子买学习桌。

    孩子喜欢的颜色,跟家里的装修风格不搭,而且又太大,房间却很小,怎么办?

    我们可以先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肯定他的选择,告诉他我们看到了你的选择,并且也想这样做。

    然后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形来分析。

    当孩子看到了你的尊重和用心。

    往往也会选择让步。

    然后再一起商量出合适的方案。

    顾及孩子的感受,及时反馈。

    很多时候,父母顾及孩子的感受,看上去是对孩子太“顺从”。

    于是就会被人当作是溺爱。

    在实际的养育过程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可以鼓励孩子去做,直到能独立做好。

    而孩子做不到的事,请及时帮他,不要开玩笑,也不要逗孩子。

    这是用心的爱,而不是溺爱。

    “打你是为了好,爱你关心你才打你骂你啊!”这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

    你看人家,多舍得打,这就不是溺爱。

    看看你,什么都依着孩子。

    可是,打骂就是爱吗?

    还有就是爱要带着规矩。

    爱与规则是一只手的两面。

    少了谁,都不行。

    这世上有真正的溺爱吗?

    当然有,而且还有很多。

    父母溺爱孩子,几乎是动物本能。

    你看看那些被啃老的父母,满满的悔恨和无奈。

    我可以爱你,但不会为你做一切事。

    我希望你快乐,但不要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 

    该推开的要狠心推开。

    该吃的苦,让他去吃。

    世界那么大,终归要靠自己。

    有规矩的爱,不会失控。

    我想,给予了孩子真正的爱和尊重,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会差!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