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培养孩子强烈责任感的前提

    有一次我正在和一位妈妈进行交流,她突然接到了孩子的电话,原来是家里的电视机出毛病了,看不到图像了,孩子打电话来让妈妈赶紧回家修理。虽然妈妈让他自己再试一试,但是不管怎么说也不行,最后妈妈不得已挂了电话,无奈地对我说:“经常是这个样子,

    我好累。”说完,流下了难过的泪水。

    像这种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妈妈的孩子有很多。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变成了这样?为什么连最基本的事情他们都无法自己解决,什么都要妈妈来帮忙?

    孩子从呱呱落地时起,首先完成了身体上的独立。此后,在成长过程中,他逐渐明白自己是独立于妈妈的个体,从而在行动上自律,并进一步达到情感上的独立。我们把这种在情感上逐渐不依赖于妈妈的过程叫做“分离个体化过程”。孩子在青春期时会再次经历这种过

    程,在心理独立方面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通过努力获取自己想要的,自己做事自己承担责任,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健康的发育过程。作为妈妈,要帮助孩子顺利而自然地经历这个过程,为此妈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保障孩子的自律性。当孩子感到自己的自律性受到保障和尊重的时候,就会自觉地照顾自己。这时妈妈应该指导孩子在没有亲人的帮助下也能更好地自己生活。

    第二,尊重孩子的想法。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感受和价值观,孩子也是这样。这是孩子在对自己决定的结果负责的过程中获取的。例如孩子自己决定要穿的衣服、选择要看的书,认出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有着和别人不同的爱好和想法。

           第三,不要将孩子一直保护在妈妈的羽翼下。对孩子来说,一切都由妈妈操办的生活是甜蜜的。然而,好比光吃糖会得龋齿,妈妈决定一切的生活会在无声无息中妨碍孩子的健康发育。

    如果不给予孩子心理上的独立,而是由妈妈主导一切,单方面地拉着孩子走,那么最终孩子的自我确信感就会降低,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反,如果能保障孩子的心理独立,孩子的心理问题或者压力就会大大减小,适应社会的能力或者自我调节能力也会显著提高,进而可以领悟自觉学习的方法,将来也会自己决定自己的事业。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更应该做的是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

    很多时候,如果妈妈看到孩子感到害怕,就会不由对他说“让妈妈来”。替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是很多妈妈的习惯,虽然孩子会因此感到轻松,但当这种事情反复出现时,孩子就会怀疑有什么是自己可以做的。虽然孩子偶尔会想尝试一下,但是由于平时缺乏锻炼,无法

    做到和妈妈同样好,这时如果妈妈又来帮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靠自己还是不行,还是离不开妈妈。

    孩子这种蜜糖般的生活一般来说仅限于幼儿园时期,大部分妈妈在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教育态度就会有180°的大转弯,突然间将孩子当成大人,告诉孩子过去都是妈妈为他做,现在得靠他自己了。因此,没有任何准备、没经过任何锻炼的孩子凡事都要问妈妈,甚至连

    上厕所、吃东西这样可笑的问题都有。虽然孩子身体上独立了,但是心理上仍然未能独立,无法自己作出决定和判断。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孩子什么事都要听妈妈意见、什么事都要妈妈给拿主意的结果。

    如何才能让孩子从妈妈的保护下顺利地难立起来,并正确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呢?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妈妈说话的时候,将主语由“妈妈”改为“你”。

    下面是爱要赖的5胜利和妈妈的游戏场景。

    胜利:(环视周边)停车的地方在哪?

    妈妈:(指着旁边的停车场)看,妈妈找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吧?

    胜利:(在停车场里弹珠子)

    下面是行为乖张、经常打弟弟的6小哲和妈妈的游戏场景。

    妈妈:一直只玩挖掘机吗?不想用它来挖土吗?来,将这里的橡皮泥装到挖掘机里运走,就像这样,当当。

    小哲:我来?不行啊。

    妈妈:需要妈妈帮忙吗?好啊。没有卡车,运来的橡皮泥放在哪里呢?已经全都装上了?那么,放在这里吧。

    小哲:(将橡皮泥放到妈妈指定的碗里)

    妈妈:把它们倒进去,不行吗?

    小哲:装得太多了。

    妈妈:哇,真的太多了。

    仔细分析一下上面的对话内容,不难看出,妈妈的话中要么省略主语,要么主语为妈妈。这会让孩子认为“原来玩游戏的不是我而是妈妈”,“原来都是妈妈在玩啊”。如果将这个游戏的主语明确地换成孩子,情况就会大不同。

    妈妈:原来胜利在找停车的地方啊。在哪里呢?

    胜利:(环视周边)停车的地方在哪?

    妈妈:原来小哲一直在玩挖掘机啊,看来很好玩啊。

    小哲:我还是弄不好。

    小哲:(将橡皮泥放到妈妈指定的碗里)

    妈妈:小哲虽然很努力但还是做不好对吧,怎样才能让小哲满意呢?

    小哲:装得太多了。

    妈妈:装进去了,果然如你想的那样,好像不行啊。

    妈妈:是啊,小哲做到了。达到你的目的了吗?

    可以看到,和刚开始的对话大有不同。通过这个游戏,胜利和小哲的心中会获得某种满足感,认为“即使没有妈妈,我也能做好”,并且马上会认识到游戏的主体就是自己。孩子的自主能力是责任感的前提。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