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由妈妈喂饭的孩子突然从某个瞬间开始要自己使用筷子,如果妈妈想帮忙,就会显得不耐烦,坚持要自己来。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孩子到了2岁时,不仅会走会说话,内心也开始蠢蠢欲动,不断反抗此前一直依赖着的妈妈。妈妈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的这种行为实上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孩子是想向妈妈证明自己长大了。
我们把孩子这种自觉努力的现象称为自律性。孩子在明确的界限內行动,能随心所欲固然重要,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如果不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发育要求,过于严格管制或者溺爱,不给孩子自觉做事的机会,孩子的自律性发展就无法得到保
障,也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如果孩子一直有这种感觉,心中的怒火就会越积越多,时间长了就会表现出各种问题行为,包括无理反抗行为。
很多孩子的无理行为都是从和妈妈之间的筷子之争开始的,如果妈妈对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就对孩子进行过分的管制和惩罚,很容易让孩子在以后滋生更多的无理行为。一般来说,经常耍赖、喜欢反抗的孩子,妈妈都是比较严格的。因此,父母要认真反省自己的养育态
度,思考是否因为过于严格要求而导致孩子的自律性被剥夺,还是因为过于忍让溺爱导致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无法提高。
了解孩子无礼行为的特点
孩子一-般从两三岁姗姗学步时开始出现第一个叛逆啊。
一般来说,叛逆的孩子主要会出现下列行为:
·无视成人的要求和制订的规则,不去遵守。
·经常使用“我不干”、“讨厌”这样的表达。
·故意惹人生气。
·将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别人。
·很容易因为他人而伤心发脾气。
·只有妈妈大发雷霆才能安静下来。
•性格急躁,不能如愿就撒泼或者发火。
·经常发火。
•不遵守学校的规定,不听从老师的指示。
·容易讨厌他人,充满愤怒。
·经常和家人吵架。
·固执,阴阳怪气,爱耍脾气。
这种行为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妈妈过于严格的教育态度和爸爸漠不关心的养育态度造成的。因此,父母要学会倾听子女的要求,保障其自律性。
做善解孩子心意的妈妈
有一个6岁的男孩在幼儿园从来不跟小伙伴们互动,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玩游戏,导致班上的小朋友们抱怨不断。咨询师与他进行互动的时候发现,小男孩喜欢自己佩侃而谈,对咨询师任何的指示都毫不遵从。据妈妈介绍,这个孩子学说话早,受教育也早,但现在却在语言和行为方面都出现了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孩子的妈妈身体不太好,总是被家里复杂的琐事弄得身心疲惫,当孩子稍不听话,妈妈就以为这是孩子对自己的反抗,所以经常打骂孩子,导致孩子越发不听妈妈的话。母子间的关系相处成这样,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当然不觉得开心,而是觉得很难受。
有很多的妈妈认为,督促孩子会让其更好地成长,总是很严格地管制孩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对孩子来说,按照自己的想法督促孩子的妈妈远不如信赖孩子的妈妈。
下面是5岁的素素和妈妈的游戏场景,她们在游戏过程中因为想法背道而驰而出现激烈的争执,素素越来越激烈的反抗让妈妈心情异常烦躁。
素素:(拿出装有绳子和刀的篮子)看这个。
妈妈:这是什么?
素素:捆身体的东西。(想用绳子捆住妈妈)
妈妈:为什么要捆住妈妈?(音调提高)妈妈是坏人吗?
素素:(毫无反应,用绳子继续捆妈妈)
妈妈:哎呀,不玩这个好不好?
素素:不要。
妈妈:妈妈不想玩这个。(解开绳子)
素素:(拿起放在旁边的刀向妈妈挥去)
妈妈:(拿起另一把刀向孩子挥去)妈妈不喜欢,不想玩这个。
素素:(继续挥着刀)
妈妈:妈妈好疼,不要捅。
素素:很疼吗?
妈妈:(稍微有些生气)当然,这么捅怎么能不疼呢?
对一个女孩子来说,素英玩的这种游戏多少有点攻击性。其实,她是想在游戏这个假想世界中向一直严格管制自己的妈妈表达自己平时抑郁的心情。妈妈认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对自己的反抗,无法用轻松的心情来接受。
在这个场景中,妈妈如果能愉快地投入到游戏当中,在被捆住时不反抗,孩子向她挥刀的时候装死,孩子就会觉得“和我在一起妈妈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妈妈要全盘接受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意图,让自己与孩子保持步调一致,这样才是一位着解孩子心意的妈妈。
把握好对孩子的限制尺度
对于孩子来说,他需要妈妈为他提供一个堡垒,为他的行为和要求提供保障。妈妈过于严格的管制使得这个堡全更像个监狱,所以只要有些许缝隙孩子就想挣扎着逃出去。相反,妈妈过于宽松的管制让这个堡垒形同虚设,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对于妈妈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建造这个堡垒,如何把握好尺度。
下面是总喜欢耍赖的5岁的美英和妈妈的游戏场景。
小美:(想給妈妈打针)给你打针。
妈妈:(逃开的同时)不要,不要。
小美:(笑着追着妈妈)不可以逃,得打针。
妈妈:(拿出布偶娃娃)那給娃娃打针吧。
小美:(给布偶打针)
妈妈:妈妈刚才因为不想打针而跑开。妈妈跑掉是不对的,请重新给我打针吧。
小美:知道了。小孩子小,所以打小针,妈妈大,所以要打大针。
妈妈一开始很排斥跟孩子玩打针游戏,而是给了孩子一个布偶,让她给布偶打针。但是妈妈后来又觉得自己的拒绝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影响,同时为了告诉孩子不打针就跑掉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所以请求重新来玩。那么,孩子果真能通过此事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吗?当
然不能,孩子只会专注于给反复无常的妈妈打针。
在这个游戏中,妈妈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学习自我调节呢?首先接受游戏,在孩子用劲的瞬间可以告诉她“轻点儿,妈妈会疼的”,
这样孩子就会学着调整自己的力度。也可以在手臂处放上软垫,对她
说“妈妈的胳膊疼不能打针,但是可以在这个软垫上尽情地打”。把握好对孩子限制的尺度,可以帮助他提高自我调整能力。
既要包容也要约束
“因为小伙伴拿走你的玩具,所以你才生气跟他打架吧。”有些妈妈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要以这种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心意,但是,只说这一句就万事大吉了吗?孩子会意识到错误并好好她改正吗?当然不是。如果就这样仅以语言表达就结束交流的话,孩子就会陷入到底是该做还是不该做的困惑中。所以,要明确告诉孩子到底该怎么做。
想要正确地、适度地约束孩子,要注意以下儿点;
第一,与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也就是要理解孩子当时的情感。
第二,简单说明限制其某种做法的理由。
第三,提供其他选择。
第四,发出警告。
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上述顺序来做到这儿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环境作适当调整。
下面的例子可以适用以上4点。
例1.孩子将自己的玩具摩托车狠狠地撞向妈妈的玩具摩托车
第一,表达情感” 原来想狠狠地撞什么东西啊。
第二,说出限制理由 但是过于用力的话摩托车会坏掉的。
第三,提供其他选择 妈妈举着坐垫,你可以让摩托车尽情地朝这上面撞。
第四,发出警告(如果孩子仍固执地撞向摩托车)如果再这么做的话就不能再玩这个游戏了。
例2.当妈妈不按自己的要求做时孩子就说妈妈像魔鬼
第一,表达情感因为妈妈没按你的话做而伤心了吧。因为太生气了才会说妈妈像魔鬼一样吧。
第二,说出限制理由但是说妈妈像魔鬼听起来让人很不舒服呢。
第三,提供其他选择如果你说“妈妈不听我的话所以我生气了”,妈妈会更好地了解你的想法的。
第四、发出警告(如果孩子仍固执地说妈妈像魔鬼)再继续说这样的话,妈妈会很生气。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