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方式
孩子是充满求知欲的,他想理解事物,发现事物是如何运作的,想要获得能力,能够掌握他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能够做他看到其他人做的事情。他是开放的、善于接受的、非常敏锐的。他不会把自己关在陌生、混乱、复杂的世界之外,他近距离地、机灵地观察这个世界,努力把它全部吸收进来。他是试验性的,他不仅仅是观察周围的世界,还品尝它、触摸它、掂量它、弯曲它、打破它。为了发现现实是如何运转的,他不断努力。他很勇敢,不怕犯错
误,也很有耐心,能忍受大量的不确定、混乱、无知和悬而未决。在任何新状况中,他没有必要马上就获得意义。他愿意也能够等到意义自动跑到他面前,哪怕它来得很慢,而通常来得都很慢。
对此我要再增加更重要的一点。即使两岁的孩子,他们不仅想要了解我们大人的世界,还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他们想要变得有技巧、谨慎,能够像我们一样做事情,制造出东西。他们希望能够像我们一样说话,也就是交流想法和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确实能说话,甚至在他们学会任何“真正的”单词之前就已经能够说话了,他们学习这些单词不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单词,然后可以开始说话,而是为了能够马上就说得更好。同样,当稍微大一点之后,在还没学会如何拼写前,他们就经常希望能够写东西给别人看,他们学习真正的拼
写法不是为了后来能够开始书写,而是为了让其他人能够马上看懂他写的东西。
有一种极其错误的说法,说孩子为了学习,必须要先能够忍受“延迟回报”,也就是说,必须愿意学习无用、无意义的东西。只因为有那么一点微弱的可能性——以后他们或许会利用到这些东西。孩子们想要学习现实的东西是他们自己的愿望和决心。不是将来去学,而是现在就要学,这给了他们求知欲、精力、决心和耐心去学习所有他们想要学习的东西。
而且,孩子大多数的学习都出于突然的激情和热心。孩子们很少按照学校给他们制定的那种缓慢、稳定的学习计划来学习,除了那些无法通过其他方法学习的身体技能。他们更可能是对某个特别的兴趣保持一段时间的、渴求的好奇心,阅读、写作、讨论、提问有关内容,一天几小时,或者一连好多天。然后他们可能会突然失去兴趣,转向完全不同的事情,或者有那么一段时间看起来好像根本没有任何兴趣。这通常表明对于那个主题,他们已经获得了所有他们能够吸收的信息,需要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探索世界,或者可能只是把已经知道的知识巩固得更牢一些。
在说话、阅读、写作以及其他很多事情中,孩子完全能够注意到他们犯的大多数错误,并且纠正它们,只要没有人催促他们或者没有被迫感到羞愧或者害怕。开始的时候,他们容易把这些错误看成事情是以不同的方式完成的,而不会认为事情做错了,或者做得不好。六岁的小朋友现在书写的技能提高了,但是数词又退步了。就像这样,孩子们可能觉得这些区别没有影响,如果你知道“3”代表“三”,那么它面朝哪边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就如她已经自学学会了像我们一样书写字母一样,她很快就会决定像我们一样书写数词,那个时候她就会那么做,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孩子对理解世界的需要,对在世界中应付自如的需要,就如他们对食物或者休息或者睡眠的需要一样深刻和强烈,有时候甚至更强烈。米莉森特,辛写的她的侄女鲁思还是婴儿时,哪怕饿得在那儿狼吞虎咽时,也经常会停止吃东西,让人把她抱起来看她感兴趣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如果婴儿甚至小孩感觉到他们周围有很好玩的东西时,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想让他们去睡觉还是很困难的。
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是独立地学习的,而不是被聚在一起学习的;他们学习是出于兴趣和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取悦或者满足掌控局面的成年人;他们应该掌握自己的学习,自己决定想要学什么,想要怎么学。对于这样的看法,人们有很多种反应,不过有两种反应经常出现,因此似乎值得讨论一下。
人类的大脑是个神秘的东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它很可能会永远如此。除非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放弃我们能够了解、测量、控制孩子思想的幻想;否则,我们在教育中永远不会取得很大进展。要想了解自己的思想就非常困难了。人天生是学习的动物。鸟儿会飞翔,鱼儿会游泳,人类会思考和学习。因此,我们不需要通过哄骗,贿赂或者恐吓去“推动”孩子学习。我们不需要不断地刨开他们的头脑以弄清楚他们是不是在学习。我们需要做的——惟一需要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地把这个世界带到学校和敦室,给孩子们需要的及他们要求的帮助和指导,然后就走开。我们要相信他们能做好余下的事情。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