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如何帮助自伤的孩子?

    一、为什么孩子们要伤害自己?

    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一般有以下4个原因。

    1.为了摆脱心理病理性症状带来的痛苦

    记得一个患了抑郁症的女孩,一开始家人并没有把她的问题当一回事,觉得她只是想太多,太脆弱,一直拖延着没有去求助。

    日积月累的抑郁情绪让她很难受,直到她用刀划破自己的手,家人才对重视了起来。在后来的咨询中,她说了一句话:

    “那时全身都好难受,但又不知道具体哪里难受,那些伤口的痛才能让我感到有确切难受的点。”

    这句话也道出了很多患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之所以伤害自己的原因。当心理痛苦数倍于身体痛苦,无法释放,无法缓解时,身体的痛苦会替代心理的痛苦,就感觉不到那么痛了。

    2. 为了惩罚自己,是调节自我情绪一种方式

    咨询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出现自伤行为,爸妈带孩子来咨询。

    当问及夫妻关系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事不重要,没问题,只要孩子好就行了。”

    但在和孩子的咨询中发现,这对夫妻的关系很不融洽,孩子在家里很多次都隔门听到爸妈在争吵。每当听到父母吵架,他就会非常自责,觉得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爸妈才会总是吵架,妈妈才会总是哭。

    这类孩子把本该是父母的问题,包揽到自己身上。他们把愤怒指向了自己,用自伤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缓解内心的混乱 、恐惧和内疚感。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办法,自伤也是他们用来调节情绪的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3.为了吸引他人的关注,对人际关系进行一种控制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14岁的孩子因为反复自伤到医院诊断,医生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后,开了药以减轻他的自伤行为。这个孩子知道以后马上冲出诊室,和父母谈条件,要求他们必须满足自己的要求,否则他就不会吃药,还会继续拿刀片切自己。

    当孩子知道自伤可以换来家人的关注、满足自己要求的时候,他就可能以此和他人谈条件,让父母妥协。

    一旦这种行为总是获得预期的结果,那么自伤行为就会被反复强化,持续保留下来。

    4. 受到同伴和网络的误导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伴之间容易互相影响,相互模仿。

    有些孩子受网络文化,以及一些不良的同伴影响,会觉得自残是一件很酷,特别有胆的事情。他们往往会在事后拍照片发到社交平台上,向同伴展示自己鲜血淋淋的伤口,这样的展示会让他们获得一种心理满足。

    另一方面,我在工作中也发现网络上存在自杀QQ群,那里聚集中一群研究如何自残自杀的人,群里会教孩子自残的方式,甚至相约自杀。父母和老师要注意这类QQ群。

    除以上4个因素,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也可能和学习压力、童年期虐待、母亲的情感批评、空虚和麻木感有关。关于青少年的空虚与麻木造成的自伤和自杀,在我之前一篇文章《关注青少年「空心病」》里有详细提及。

    二、我们怎么帮助孩子?

    面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父母和老师请记住以下3个做法:

    1.保持对青少年所处年龄段、行为、情绪等方面的觉察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率,会在青少年12-14岁左右达到高峰。家长和老师要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加关注。

    此外,父母需要对孩子的反常行为有所觉察。大部分青少年实施自伤行为后,都会把自伤的痕迹隐藏起来,有些甚至连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一些反常行为,比如:孩子手机里的外卖软件里刀片、消毒液等购买记录;夏天也总是穿着长袖衣服等等,父母要特别注意。

    还有,情绪状态也会导致孩子自伤行为。孩子最近的情绪状态一直低落吗?最近有没有重要的人际关系改变?有没有经历如搬家、转学等环境变化?父母要对这些问题提高敏感度。

    △藏在手表下的伤痕

    2.发现孩子的自伤行为,父母和老师可以直接询问

    父母怎么做:

    大部分孩子在父母询问后都愿意展示伤口。他们的伤口可能很吓人,但父母不要表现出过度紧张。我们可以帮孩子清理包扎,试探性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多倾听,少评价。

    如果孩子拒绝呈现伤口,不愿意让人看到。父母则要坚定地表达出:不希望看到孩子再伤害自己的态度。同时,要及时向专业心理机构求助。

    老师怎么做:

    如果孩子愿意向老师呈现伤口,老师同样不能表现出惊恐害怕的样子。老师应该表达“一般化关怀”,无需过分关心,也不要盲目判断。同时需要了解孩子自伤行为的知情人,帮孩子在学校获得同伴的支持。

    如果孩子拒绝呈现伤口,老师除了劝解以外,还可以安排一些班级事务给这些孩子,让他们获得一些自我价值感。必要时要和家长沟通,或转介专业心理机构。

    3.表达出有效的倾听和理解。

    倾听,是指如果孩子愿意说出自伤的原因和感受,那我们就好好听!不评论、不争执,不给意见,不要催促或打断他们,支持他们表达。

    孩子的自伤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迫不得已的求助。

    这时,我们就需要好好想一想:

    · 他们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

    · 他们想用自伤来表达些什么?

    · 为什么他们会选择用自伤来解决问题?

    之后,在他们想要交流的时候与他们一起谈论和面对这些。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让孩子明白:只要有需要,我们就会在。我们对他/她很在乎,也不希望他/她再伤害自己。

    三、当目睹孩子自伤,我们该怎么办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容易冲动。在出现争吵或者情绪崩溃的时候,他们有可能会在我们面前直接伤害自己。

    面对孩子的自伤行为,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恐惧。

    恐惧时,我们会下意识地逃避,比如:感觉自己无法处理或者怕麻烦,想要专业人士马上介入。但这种下意识的逃避,会无形中把孩子“推远”。有的孩子会因此再也不向我们求助。

    那应该怎么做呢?

    紧急的情况,我们当然应该第一时间拨打120

    但如果只是一般的情况,不危及孩子的生命,家长和老师先尽量保持理智,稳住自己的情绪,陪在孩子身边,关注着他。

    稳定的我们,才能成为青少年安心的依靠。

    最后我想说,自伤的孩子,是想好好活的孩子。

    我们能做的,是尽力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倾听和表达。

    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一点:反复发生自伤行为的孩子,他们的自杀想法和行为是普通青少年的4倍。

    当发现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一定不能拖延!请尽早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