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性格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喜欢社交?遗传是否发挥了作用?内向(I人)好,还是外向(E人)好?

    外向(Extraversion)和内向(Introversion)都受到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例如,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都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环境和文化也是如此。

    外倾和内倾是外向和内心的人格心理学术语,他们描述并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与他人、世界和他人的关系。外向包括了社交能力、自信、积极情绪和冲动等特征。外向者非常活跃和友好,喜欢和别人在一起。而内向者沉默寡言,性格沉稳。他们往往朋友不多,喜欢独处。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外向或内向的人。事实上,有些人位于光谱的中间。他们被称为中间型人格(ambiverts),显示出两种性格的特点。例如,他们可能喜欢有人陪伴和社交,但也喜欢独处。

    为什么有些人是E人?

    外向是一些生物、环境和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只能通过分析其不同组成部分的整体作用来理解这一人格纬度的复杂性。事实上,没有一个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外向。

    生物学因素

    外向与神经生物学和遗传学有关。但是,这些因素并没有规定一个人必须是外向的,它们只是让一些人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倾向。这意味着外向性是由生物学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

    外向性与遗传有关。此外,遗传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外向性等五大性格特征有4060是遗传的。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百分比,但并不完全具有决定性。研究发现较高的多巴胺能基因比率与社交能力有关。这意味着,高功能多巴胺系统与外向性格行为特征有关。多巴胺的释放会增加探索和寻求新体验。外向者表现出这种行为。也往往爱冒险。除了遗传学和神经化学,大脑结构对外向性格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外向性与一些大脑区域的激活有关。例如,前扣带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正中颞回和杏仁核。

    环境因素

    性格取决于生物学和环境。外向性受到文化、家庭以及个人和社会经历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塑造了外向性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模式。目前,文化,尤其是以个人主义和商业价值为特征的西方文化往往更倾向于外向而非内向。外向性性格的发展被认为更可取,这并不奇怪。除了文化,家庭也在发挥作用。例如,由外向型父母抚养的孩子往往像他们一样。这是因为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学习,行为举止也像他们的依恋对象。同样,社会经历也会影响人格塑造。因此,如果一个人经常与他人互动并参加社交活动,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发展外向的性格。这是因为环境有利于并强化这种性格。仅凭单一的生物或环境因素不足以形成外向的性格。它的形成需要不同变量的整合和参与。社会交往经历对外向行为有重大影响

    为什么有些人是I人?

    内向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它起源于不同的环境、生物和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内向的原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就像外向的人一样。

    生物学因素

    血型系统(ABO)的 AB表型与内向之间可能存在关联。该研究表明,ABO AB组中的ABO B等位基因是内向的驱动因素。然而,需要进一步调查以确认这种关系。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看,内向与额叶和前丘脑的血流增加有关。此外,布洛卡区、岛叶皮质和右颞叶皮质也有所增加。内向者在网状丘脑皮层环路中的基础活动水平较高,比外向者更能产生强有力的皮层唤醒”。换句话说,内向者具有更高的唤醒和警觉水平。

    尽管这些发现加深了对这种人格类型的理解,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事实上,内向是如此复杂和多维,以至于不能简化为少数生物成分。

    环境因素

    家庭在人格形成中至关重要。例如,如果一个人在不强化或鼓励社交的家庭中长大,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强化社交技能。其中一个后果是,当他们与他人相处时,会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互动。然而,我们必须强调,以上只是解释,而不是绝对真理。事实上,内向可能不是关系困难的结果,而是内向父母存在、并塑造的一种习得模式。尽管有些内向者拥有良好的社交技能,但他们可能也喜欢独处。的确,许多内向者知道如何交朋友并留住他们,但更喜欢独处。内向也可能与创伤经历有关。事实上,骚扰、虐待和强奸的受害者通常会因恐惧、不信任和自我保护而与他人保持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内向的行为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出现。家庭存在创伤,或缺乏社交支持,意味着个体倾向于与他人保持距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多种原因导致他们成为现在这样。因此,只用本文提到的因素进行解释是不正确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毫无疑问,有些人外向而另一些人内向也有着他们独特的原因。

    从共同的因素出发,我们可以说,人们的外向或内向是由于环境和生物变量以特定的方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这导致了特定人格风格的行为、认知和情感模式特征。最后,无论你是内向还是外向,你或许都可以反思一下,是哪些环境因素塑造了你性格。毕竟,“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