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 or 月嫂
近些年,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母婴护理师,俗称「月嫂」。她们主要负责产后专业护理,其中新生儿的护理占80以上。这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成果,也是幼儿养育不惜血本的象征。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很多新措施如果掌控不当,很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母子依恋关系。
中国有一句成语:有奶便是娘。通常,人们都用此来贬义地比喻某人的贪利忘义。可是,一个新生儿既不懂得“利”,更不懂得“义”,他的唯一愿望就是成活,所以对他来说,“有奶便是娘”是一种褒义的求生本能。
那么,除了“吃喝拉撒睡”这些生理本能之外,新生儿还有什么其它需求吗?有!除了生理需求,他们更需要的是「母爱」!
不可置疑,在人类的任何一个文化区域里,都有很多描写「母爱」的美妙诗句和文字。可是,什么是「母爱」,这个问题有史以来一直很难回答!
█ 01.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助手们为了解码「母爱」,对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他们在出生后不久就将新生猴子从它们母亲身边带走,并且为它们提供了两个可以自由选择的“代理母亲”:一个是由铁线做成、随时提供奶水的妈妈;另一个是全身包着舒适的绒毛,能够给它提供体肤接触的妈妈。
结果发现,新生猴子更愿意和温柔的妈妈待在一起。每天有将近18个小时,它们都拥抱着那位能够给予体肤接触的妈妈;而只有3个小时,它们爬到能够给它奶水的妈妈那里去吃奶;其他时间在两边跑来跑去。
他们继续的实验发现,假如出生后缺乏能够给予温暖体肤接触的妈妈,新生猴子长大后很难跟其他猴子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而且这种“欠缺” 长大后再难改变。
哈洛的结论是,「母爱」不仅仅是尽力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它更应该包括对孩子的爱抚、体肤接触和心理关怀,为他们提供依恋感,这一切才是「母爱」的真正含义,也是孩子身心健康的根本保障。
简单地来说,「母爱」的核心就是把孩子抱在怀里!
█ 02.
在一周岁内,新生儿将经历人生最关键的、从“母子一体”转入“区别我和周围世界”的阶段。因此,医生都特别嘱咐:父母一定要特别专心地带好新生儿。一旦父母没有把握好这段关键的时机,会根本地改变母子依恋关系。
那么,新生儿到底需要什么呢?
其实,大多数成年人并不知道新生儿需要什么,他们往往按照成年人的主观需求和理解来思考新生儿的养育。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就希望能够花钱购买“高质量的养育”,并且按照这种思路来安排孩子未来的幸福生活。
实际上,新生儿既没有主观的理智思想,也不理会山珍海味,更不在乎金山银山,更何况他们的眼睛还不能看清周围的细节。他们唯一的追求是:通过享受母奶,耳朵聆听,鼻子嗅闻和体肤感受来认识陌生的周围世界。
也就是说,新生儿既看不清、更不知道谁是自己的母亲。他们只会本能地将自己听得最多、闻得最多和体肤接触最多的人认可为「妈妈」,正所谓:久闻便是娘!
而且,新生儿并不懂贫富,也不在乎金钱付出,他们只会辨认谁最“体贴”,谁最“熟悉”。更有甚者,他们会将这位「体贴而熟悉的人」当作自己的终生依靠,深深地刻在脑子里,对此产生一种本能的、贯穿一生的母子依附关系,正可谓: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 03.
必须强调:稳定的母子依恋关系可以给新生儿提供根深蒂固的安全感,并为他将来待人接物的自信心打下坚不可摧的地基!
与此相反,如果新生儿经常听闻不同的音味,经常交换人和地,并且缺乏一位固定的“给予体肤温暖的妈妈”,他们的求生本能就会被严重的干扰,他们的大脑辨别就会受到迷惑。最终,这一切会影响他们建立稳固的母子关系,减弱他们的安全感。
换句话来说:新生儿最需要的是一位能够给予体肤爱抚、始终一致、值得信任和依赖的妈妈!
每一位母亲都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艰苦,所以她们才是“第一时间拥抱新生儿”的最佳人选。也就是说,能够在出生后的每时每刻拥抱新生儿,并给予他爱抚、体肤温暖和心理关怀,这应该是母亲的神圣而不容剥夺的特权!
懂得这一切,我们似乎都应该反省自己养育幼儿的思路,学会从新生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容置疑,我们可以求助旁人来帮助产妇调理饮食和处理日常的琐事,也应该求助专业人员来指导产妇如何做好自身康复和婴儿护理和养育。
但是,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更不能喧宾夺主,去委托旁人来代替我们给新生儿提供「母爱」。
总而言之,养育孩子是一种长期艰苦的义务,也是一种神圣的特权,但愿大家不要为图一时舒适或怕麻烦,轻易地将这种神圣的特权转让给别人!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