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体罚是一个风险的问题
但是当我铺开电脑的时候,我又不知从何处着手了。因为这个话题太大,太有风险,被反对者所反对倒没有什么,但被支持者所支持却可能是有风险的。因为在教育上,惩罚技术作为一个令人难堪的禁区,反对者永远没有跨入这个禁区的机会,而支持者却很有可能在禁区中失去方向。大部分人也许是中立的,但毫无疑问,很多人却一直在这个禁区的边缘进进出出,所以,我们无法回避这个禁区,也必须走进这个禁区探个究竟。这不是你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你是否能直面这个现实的问题。也许我的动机并非以天下为己任,只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对技术问题的纯粹狂热而已。
体罚和惩罚的混淆问题
当然,我们可能会模糊惩罚和体罚的边界,直接意义上的身体打骂可能是越来越少了,但各种变相的体罚如罚站、禁闭、饥饿、关在门外之类的会长期存在吧。但是我觉得,相比某些变相体罚,还不如打一顿来的痛快呢。这其中的滋味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所以下面的讨论中不会严格区分惩罚和体罚的问题,虽然这二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体罚或不体罚都可能是风险的
当你在阅读此文时,请注意如下警示:
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如果你偶尔会惩罚孩子,请宽恕自己的不足;如果你只会用惩罚教育孩子,请联系身边的教育专家寻求帮助;如果你从来不惩罚孩子...呃,其实这个问题就很不好说了,但我仍旧提醒你要防范未知的风险。
因为不惩罚孩子并不代表你的内心就是绝对正能量的,你也有可能是出于如下的情况:
1、你可能是因为个人的心理创伤而在做单纯的心理补偿;
2、你可能在极力压抑你对孩子的攻击冲动;
3、你可能正在被你的孩子惩罚着,并且毫无还手之力;
4、其他我所不知道的理由,这个无稽的话术大家就忽略掉吧。
不玩和教育无关的文字游戏
当然,我相信大部分的辅导者和家长会兼用信任孩子和适当惩罚的策略,在给孩子自由发展的同时,会有或者言语指令上的限制,或者身体的限制。但是在争议的时候,大家就变得非常敏感,以至于在纯粹玩文字游戏和逻辑游戏。
如果听到爱与自由,你脑子里蹦出的是放纵无忌的形象;如果听到打骂,你脑子里立刻蹦出虐待和非人性的场面,我觉得你作为个体需要做自我反省,你已经陷入绝对化的思维风险之中,你在以你个人的经历来概括了他人的经历。
另外,我不为纯发泄的体罚辩解。你在体罚时,你要知道你在干什么。如果你已经陷入情绪的控制中,那么你不是在教育,而是在发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没有必要谈什么体罚教育问题,这是不同的概念,可能大多数反对者正是基于此感受到不满的吧。但是这个问题和体罚是没有关系的,他实质上是家长能否管理好自身情绪的问题。以爱为名义,导致孩子走向放纵的极端的,其实也有家长自我情绪管理的问题。这部分家长是首先需要做自我情绪管理方面的成长的。
偶尔体罚是普遍存在的,也未必是有绝对危害的
几年前,我在一所小学对家长做过一个调查,我问他们:“你们认为惩罚孩子对么?”大部分家长回答“不对。”我再问:“你们惩罚过孩子么?”几乎所有家长都回答“惩罚过”。我又问:“你们为什么明知惩罚不对,还要惩罚孩子呢?”家长回答:“我们不知道除了惩罚,还能干什么。”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有时候是无奈的。这个话题之前的博文已经详说过,不再细说。但里面呈现了另一个数据:大部分孩子都遭受过体罚。但有多少孩子会形成有破坏性的心理创伤呢?当然,这只是一个小众的调查,如果有条件的课题组可以做个大范围调查,我们其实非常需要这方面的实际数据。当然,心理创伤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灰色地带,心理健康的定义会让你相信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出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所以,也许大家纠结于这个问题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绝对会因为对健康的执行标准不同而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
但是即便仅仅是作为特例的个案,我们也不能忽视。比如我们身边是否有曾经遭受过严格的体罚教育,却仍旧健康成长的人?如果有,那么为什么这类个案会表现出特异性?真正决定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这个等同于在心理咨询中针对咨询疗效的元分析研究,我们不能仅仅从具体的操作形式本身来论断是非,而需要去寻找影响教育成效的实质因素是什么。
你很有可能看见某个朋友家的孩子被打成才了,也有可能看见某个朋友家的孩子被打废了。然后你傻眼了:我到底是打,还是不打呢?其实问题根本就不在打不打的问题,因为打骂、惩罚仅仅是教育的形式而已,而不是教育的真正本质。
先立再破
如果不能惩罚,是否所有家长都能善用积极关注的教育策略?我们一方面在剥夺他们惩罚手段的同时,又给了他们什么?家长急需有效的教育策略,在他们特定的文化层次和消费能力下,是否先给他们提供一套代替方案,再告诉他们“现在可以放下惩罚方式了。”
教育是心法和技法的结合
对于一门功夫来说,他存在着心法与技法,或者说内功与外功。技法就是具体的实施策略,我们通常可以直观地看到别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也比较容易模仿技法的技术,但真正能让技法产生效力的,根源仍旧在于心法。也就是说,对于一门功夫来说,招数的架子再好看,那也可能是花拳绣腿。招数是为了更好地将内功应用出来,而对于内功强大的人来说,如《天龙八部》中少林寺的扫地僧来说,招数什么的都不需要了。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成长历程来说,可能不可避免要经历技法模仿--参悟心法--超越技法的过程。但是真正又有多少人能够超越技法呢?
面对人性,而不仅仅是孩子
当你在教育的时候,你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儿童、一个青少年,你面临的是一个人性。所以,你绝不是在和一个孩子在工作,你是在和另一个人性在工作。而人性有什么?
如果你坚信人性是善的,你会相信孩子的创造力、成长潜力、以及他们独特的问题解决视角。
如果你坚信人性是恶的,你会坚持孩子需要绝对的规则引导和限制策略。
或者你相信人性是软弱的,他可能受制于外界的诱惑。
或者你更多是迷茫于这两个极端之间。比如你相信白板说,或者既善又恶说,或者非善非恶说。
然而社会现实呈现的是:人性有强大的善念,但也有强大的弱点,这可能是因为人性本身的恶,也可能是善的人性被外界的恶所污染。
所以,作为引导群体的社会规则,既存在导人向善的道德教化,也存在制止恶行的法律规范。而在孩子的人性中,善与恶永远是对立冲突地并存着。即便孩子永远是善的,也不能认为他就不会被恶所污染。而根据恶行的性质和程度的不同,你需要选择是继续道德教化,还是法律约束。即便是坚持性善论的孟夫子,也会直刺梁惠王“望之而不似人君。”
人性是社会的缩影
人性乃是万千社会现象的缩影,社会有什么,人性就有什么。你能否真正抛开法律谈教化呢?小国寡民而鸡犬相闻的大同世界是否真正存在过呢?
作为家长来说,你可以不用威权,但不等于你彻底放弃威权。因为自由和放肆之间只有一线之差,你如何保证在没有任何约束力的情况下让孩子不跨过那一线之隔呢?如果孩子真的仅仅是出于试探的好奇而跨过那一线之隔,你又该如何处置呢?当然,这样一个论据可能会被质疑我对孩子的信任仍旧是不够的,如果我更坚信孩子的潜能的话,如果我的处理技术更成熟一些的话,孩子是不可能跨过这个界限的。问题是:你能如此完好地引导孩子的善念么?
其实,我相信孩子的潜能,但我不认为孩子在每时每刻都能展现出强大的潜能,因为,那毕竟是孩子,而且有时候形势比人强。即便是成年人,我们也有犯迷糊的时候,很多时候遭受批评也是免不了的。
概念的争议很难搞清
谈到惩罚、打骂、批评、暴力之类的概念的时候,我就很矛盾。这是些很容易被混为一谈让人扯不清的概念,更何况,我们通常还是站在道德的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的。前面扯了那么多,都没有扯到真正的技术问题,也许是出于我内心对于探讨这个问题的恐惧吧。其实真正回想起来,我从来没有打过孩子,也没有真正骂过孩子,当然关禁闭、罚站、罚抄写、罚干活之类的事情倒是干过一些。我在尽最大的努力不采用惩罚的手段,但也绝不回避惩罚的手段,不打孩子,也许仅仅是因为作为教育者本身的形象束缚吧。其实,有时候打一下、骂一下,对孩子的帮助真的很大。
教育不仅仅是逐利,也可能是避害
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极尽所能地逐利,尽想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好事。但有时候,教育孩子不是你要一栋房子还是一百万现金的幸福选择,也可能是要钱还是要命的痛苦选择。就比如孩子生病,你给孩子吃抗生素可能会帮助他,但抗生素对孩子的抵抗力是有损害的,你该如何选择?体罚孩子也许是一种创伤,但他可能是制止另一种更大的创伤的手段。
孩子有消化创伤的潜力
回过头来谈另一个悖论的问题:如果我们坚信孩子的潜力,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相信孩子也可以消化惩罚呢?除开部分人外,大部分人都有成功消化童年惩罚的正面体验,为什么你的孩子就不能呢?
体罚的技法问题
其实前面说的都没有意义,都是为了回应质疑而回应质疑。
还是谈谈我是如何处置体罚的吧:
1、体罚时,要基于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孩子喜欢你认同你的关系,而是孩子能认同你的体罚条件。通常不要在第一次产生问题时进行处罚,法律不是随意指定的,不具有追溯效率。第一次产生问题,要和孩子阐明不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以及下次如果在出现,要处以什么处罚。如果可能的话,要和孩子协商下次再犯如何处罚,如果孩子拒绝协商的话,也可以直接告知就行,但家长仍旧要不断锻炼自己和孩子协商规则的能力,千万不要图便利而一直擅自做主。
2、惩罚程度要适度,特别是在家长擅自做主安排处罚规则的情况下。处罚要给孩子带来压力,所以要考虑孩子的承压能力,过于严酷的法则会让孩子陷入自暴自弃。如果孩子的违规行为不存在主观恶意,最好采用象征性处罚,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处罚。所谓主观恶意就是孩子在违规行为中得到了欲望满足,并且会持续故意从事这种行为。这个方面的分辨最简单的策略是:孩子如果逃过惩罚,他的心理状态是庆幸,还是得意。如果孩子撒谎了,然后被你发现了,然后你宽恕了他,他的反应是“谢天谢地”还是“阴谋得逞”。如果他长舒一口气,可能是有难言之隐,如果他有一种阴谋得逞的快感,那差不多就是故意的。
象征性惩罚可以随意安排,比如轻打手心、几分钟罚站等,就是让孩子并不感受到强烈的痛苦,但却也知道自己确实做错了。其实象征性惩罚还可以缓解孩子因为犯错而产生的内疚和自责心理,比如孩子因为控制不住的焦虑而撒谎,内心的内疚感会成为强大的压力,而象征性处罚可以让孩子感觉会好一些。这是我经常会采用的手法。
3、对于孩子主观恶意的违规行为,孩子几乎不可能会服服帖帖和家长讨论什么惩罚规则的,因为他本身就是在通过和家长的斗争获得兴奋。此时家长的权威是绝对必要的。无论你是否采取处罚的方式,你都要坚定守住你的立场,让孩子知道在某些底线上,是由你说了算的。无法坚守住立场的家长会逐渐陷入孩子的控制之中。比如孩子故意不做作业,不吃饭等。主观恶意可能是因为和家长本身的情绪对立,也可能是因为某些时候的获益而逐渐学会如何掌控家长。所以家长要恩威并济,正面引导的同时,坚持不放弃底线。
4、别惩罚完就了事。惩罚不是为了惩前,是为了毖后,不管孩子是主观恶意,还是无意犯错,都要告诉孩子下次可以如何做。当然,如果能够和孩子协商那就更好了。
5、要给孩子多次改正的机会,别指望打一顿之后孩子就会好了。改正习惯是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别因为孩子一再犯错就加重处罚,即便是象征性处罚也不可以。如果惩罚太重的话,孩子就会失去改正的机会。比如孩子考试差,回来做10张试卷,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永远做不完这些卷子了。
6、惩罚要有定则,不能心情好了就宽松些,心情不好就狠些,这仍旧是单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体罚的心法
以上是技法,那么心法是什么?
1、惩罚不是为了让孩子为犯错付出代价,而是为了表明家长的明确态度,让孩子知道“我犯错了”;
2、对于主观恶意的犯错,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约束的,不是可以任性妄为的,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有绝对的权威;故意犯错是要付出代价的;
3、无论孩子怎样,理解和支持都是最重要的,孩子的错误不能推给他自己解决,孩子解决问题是需要家长的耐心等待和支持的;
4、体罚时不能伤及自尊,即便孩子是主观恶意犯错,也不能告诉他“你就是一个坏孩子”,你可以说:“你是不是觉得打败我是令你满意的事情呢?虽然我想让你满意,但通过这种方式是不行的。”最好的心理状态是:慈悲为怀。当佛祖收复孙悟空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即便我在处罚你,但我是带着同情和无奈的,而不是幸灾乐祸。看起来蛮虚伪的吧。一开始你是会感觉到自己挺虚伪的,但你真正能理解孩子的立场时,你真的可以做到这么矛盾的事情哦。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