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闺蜜向我求助:她5岁的女儿最近变得很倔强,在幼儿园推了小朋友,老师让她道歉,她就是不肯;在家里把爸爸的书弄湿了,无论大人怎么说,她也不肯说对不起……
“其实,她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但就是不肯道歉。你说这怎么办啊?”
闺蜜焦急地问。
我发现,很多父母和我的闺蜜一样,对孩子的不肯道歉非常在意。
不管是家里,还是公共场合,都不难看见这样的场景:家长训斥孩子,强势地逼问
“你错没错?”
“你道不道歉?”
不论孩子是不是真的错了,更不管孩子有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仿佛只有他说出“对不起”“我错了”,事情才能圆满解决。
不禁想问:孩子的“对不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真正需要这句对不起的是谁?是被伤害的那个人吗?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我女儿小鱼3岁时的一件小事。
小鱼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小恐龙,有一天她带着小恐龙去朋友夕夕家做客,夕夕看到也很喜欢,直接就上手要拿。
小鱼一把推倒夕夕,夕夕摔在地上大哭起来。
我赶紧跑过去,也来不及管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对着小鱼吼道:“小鱼!快说对不起!”
结果小鱼一听,也哭了起来。
我本来就觉得来人家家里做客,结果搞成这样,面子上挂不住,小鱼一哭我就更生气了,于是坚持要求她道歉:
“你做错了事情,一定要道歉!”
直到夕夕妈妈跑来劝说,我才没再坚持。
过了没多久,夕夕妈就跟我说:“我发现你这个人也是真倔啊,那么小的孩子你非要她认错干嘛,我刚刚看到小鱼把恐龙给夕夕了,两姐妹现在好着呢!”
这件小事让我翻来覆去想了很多次,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会坚持要求小鱼道歉?
上周日,小鱼在小区门口因为不顺心,哭闹尖叫,引起路人侧目。我当时感觉非常丢人,就非常强硬地要求小鱼道歉。
而小鱼坚定地说:“你才错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她道歉,并不是我打心底就认为她错,而是为了安抚我自己的焦虑——
她的尖叫引起了周围人的侧目,我害怕别人觉得我没有教育好孩子。而她的道歉,能让我在心理上获得一点安慰。
而上次,在她和夕夕发生冲突时,我也是为了安抚夕夕妈妈的情绪,化解当时的尴尬。
其实,我一直都不是为了纠正她的行为而让她道歉,而是因为在孩子“犯错”时,我会焦虑,会担心别人对我的看法。
这种焦虑的背后,是因为做错了事说声“对不起”是一种符合社会规范、体现人的素质、增进人际交流必不可少的行为。
我在用这种成人的标准,要求我的孩子。
这对孩子并不公平。
观察周围的人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成年人犯错后竭力狡辩,即使知道自己犯了错,心里深感歉意,但碍于面子,那一句“对不起”还是无法说出口。
大人如此,更何况孩子。
对孩子来说,无论是言语表述、行为控制,还是理解能力、道德意识,都未发育到足够的水平。
“对不起”不是人人天生就会说、就懂得说、就明白为什么要说的,道歉也需要一边成长一边学习。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孩子的道德感在4岁左右才会出现。
也就是说在0-3岁的前道德阶段,孩子按照自己想象的规则活动,不能理解别人的或一般的规则;
即使到4岁后,学龄前的孩子也更多是在用观察、体验的方式来一步步构建自己对于道德的认知。
另一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也认为,四岁左右的孩子道德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意思就是说这个水平下的孩子做出“道德”行为,是为了避免受到父母等成年人的惩罚,或者是为了博取家长欢心、得到物质奖励,而不是因为真正理解了一定的道德准则。
换句话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我们虽然能看到一些特别讲礼貌的孩子,但他们并不一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让3岁以下的孩子去说“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其实都只是鹦鹉学舌;只是一些表面工作的话,那又为何要如此为难孩子呢?
我们总是想让孩子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歉意,但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却有自己表达歉意的方式:
比如主动去抱一下对方;分享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和食物;甚至是做出一些举动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很多时候,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却不肯道歉,其实是害怕惩罚。
小雪来轩轩家做客,两人打打闹闹好不开心。
可是,没一会小雪就哭了起来,原来淘气的轩轩用笔在小雪的脸上画了一个王八。
妈妈一个劲地让轩轩道歉,声音也越来越高,可是轩轩仍然一声不吭。
事后轩轩才说:“如果我认错,妈妈肯定会罚我的,上次也是这样,当时她跟我说好好道歉就行,结果我刚说完对不起,她就非常生气地骂我:‘我教了多少次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你怎么还犯这种错!’,然后把我打了一顿。”
很多孩子都拥有这样的经验:说了“对不起”“我错了”之后,接下来面对的常常是父母连珠炮似的说教、辱骂,甚至是殴打。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明知犯错,肯定会绝口否认,拒绝道歉的。
自我保护是人的正常反应。
逼孩子认错和道歉,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伤害?
看到一个小视频,视频中的小女孩犯错了,她坚持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并请求静一静,可是妈妈却一再认为孩子态度不端正,没认识到错误,双方因此僵持不下。
视频中的妈妈在孩子仍然处于情绪中,仍急吼吼地逼她认错,也难怪此时孩子会愤怒地吼妈妈:“我错了,又怎么样!”
孩子在犯错后,他们已经很紧张了,如果父母仍然一味地逼孩子承认错误,势必会激起孩子的抵抗,让孩子不认错,甚至撒谎,发脾气。
另一方面,当我们过于重视这句“对不起”,反而会让孩子口中的道歉成为一种规避惩罚和指责和获得好评的技巧。
7岁的阳阳是小区里的调皮鬼,做过的坏事数都数不过来。有一次,他把小区底下晾晒的被子全掀到地上;
还有一次,他居然将小区的车刮花了十几台……
每次闯祸,阳阳都要挨爸爸的打,而且每次都乖乖地登门道歉。
可是,令所有人不解的是,阳阳道歉归道歉,闯祸归闯祸,不出三天,他又会制造小区里的新闻。
当孩子犯了错,家长通常会逼孩子道歉,可这时候孩子通常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甚至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错。
所以就算他们迫于权威写了检讨,也只是屈从,而这样的教育未必能够达成让孩子认识错误的目的,反而会变得无法分辨是非。
在之后的人生中,他们可能是
1、要么重复犯错。
对犯错的后果毫无畏惧,反正说对不起就可以了;
2、要么遇事习惯性道歉。
不管是不是他的过错,都要说对不起,因为这样能收获别人的喜欢和接纳。
但这些,都不是道歉的真谛。
所谓道歉,并不是“对不起”三个字,它既包含着对受到伤害者的歉意,也需要承担造成的后果,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它需要致歉者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
可是,在逼着孩子道歉的时候,我们又何尝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过?
那些局限于自我视角的“合理”观点,那些所谓“正确”的解决之道,不过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同,在乎的也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同,不要用我们自己的观念去绑架别人的行为。
即便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也不要。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