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强调了环境足够好(大家可以把所有的足够好,理解为刚刚好)的时候,就会促进婴儿成熟的发展,婴儿依赖环境的供养,并且环境(重要的因素是母亲的照片)要适应婴儿的需要。 温尼科特的理论并不难懂,但是为了让大家能够理解,我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妈妈如果能够满足婴儿的需要,就会给婴儿一种全能感:当他饿了,他希望有奶水的时候,奶水就来了,婴儿会认为奶水是他创作的,就像当他想要什么,什么就会出现,似乎这个世界是他自己创作出来的。
好的母亲必须保持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体验,这种体验滋养着孩子的全能感。然后婴儿能够享受这样的全能感:创造力和控制力的幻想。我想成人也是喜欢这样的感觉的,想要什么就能拥有什么,就像我们可以控制这个世界。但是婴儿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婴儿有这样的心理现象是正常的而且非常必要的。而如果一个成年人依然保持这样的全能感,那么就是有问题的了。当婴儿慢慢长大,他的全能感会逐渐地离开,因为在婴儿和现实生活互动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有时候心里想着奶水它就出现了,有时候不会马上出现甚至不会出现,婴儿开始意识到,他幻想的部分。他通过与真实世界的接触,逐渐孩子不再去幻想了。全能感逐渐退去的过程是孩子与世界接触的过程中慢慢进行的,不需要特殊的干预,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孩子的任何需要都会被满足。
所以,一些不满足对婴儿情绪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当婴儿的需要总是被满足,让孩子感觉他一直都是与母亲融合在一起的(他认为是他创造了母亲),那么孩子很难把母亲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所以,如果妈妈有时候不满足婴儿,会让婴儿意识到母亲不是他的一部分,也不是他创造的,他就能意识到他是他,妈妈是妈妈。当然,妈妈不满足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攻击性(生气、哭闹等),攻击性能帮助婴儿将妈妈从自我里分离出来。所以,如果妈妈总是满足孩子,似乎妈妈总是和孩子是一体的,虽然满足带来好的感觉,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孩子需要经历从绝对的依赖、到相对依赖、最后朝向独立。
温尼科特相关部分的内容很多,我想集中在这个点(刚刚好的母亲)上进行探讨,这样也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所以,也许大家可以去思考,怎么做是刚刚好呢?
有的妈妈认为孩子要独立、要坚强,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即使孩子还没有大到足够去发展独立的水平,比如一个刚刚会爬的孩子,你让他去跑,这对孩子来说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建立所谓的独立人格,或者可能孩子看起来独立,但是内心里其实是很脆弱的。再比如,有的妈妈过度关注孩子的内心体验,不忍心让孩子经历一些情绪(比如哭闹、分离),似乎她能够体验到孩子此刻的感受,她要做一个完美的妈妈,尽可能不要让孩子受伤。尤其是最近这些年的育儿知识,每一条育儿经都称为了圣典被遵守,而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孩子的内心是有弹性的。我有一个朋友,孩子已经两岁了,但是依然不能给孩子断奶,她忍受不了孩子因为断奶的哭泣和受伤,似乎在她的眼里,孩子如此的脆弱和无助。即使2岁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些忍受挫折的能力了。
所以,问题回来了,那么到底妈妈们应该怎么做呢,
可能很多妈妈们都需要一个标准的或者准确的答案,如果有一条育儿圣典是1岁必须断奶,这会导致什么结果?这会导致妈妈们眼里只有“1岁必须断奶”,而忽视或者看不到孩子的实际能力,孩子是否有能力接受断奶,有的孩子可能8个月就能接受断奶了,有的孩子可能是1岁多一点,那么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标准在于你和孩子的合作与互动,如果你足够的了解孩子,打个比喻,你可能知道你能够离开孩子多久,孩子不会情绪崩溃。或者说孩子垫垫脚可以伸手摸到的高度,可能就是你可以去让他承受的挫折。妈妈们总是会担心自己不够完美,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创伤,当然不否认有些极端情况下妈妈们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创伤。我想要强调的是另一个方面,孩子的心理是有弹性的,就像肌肉一样,如果我们总是满足孩子,那么孩子的肌肉一定是弹性不够的,但是如果孩子出现一次轻微的肌肉(心理)受损,肌肉(心理)是可以修复的,但是如果孩子总是肌肉(心理)受损,或者肌肉(心理)还没有恢复就又受损了,那么肌肉(心理)可能会失去调节能力了。
当然,另一个问题也会出现,对于有些妈妈来说可能她没有办法真实的评估孩子的肌肉水平,或者说她们看不到真实的孩子,她们眼里的孩子可能更多的是她们自己,比如,一个妈妈过于满足孩子,可能她曾经没有被足够满足,所以她想要尽可能满足孩子,她认为她的孩子就像她曾经那样脆弱或者缺乏被理解。然而,事实上,孩子不是曾经的她。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客观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呢?那么需要妈妈们能够清楚的去认识、观察和探索自己的内在需求,尤其是早年的遗憾或者不足。
完美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东西,完美也能帮助人们达到卓越的成就,但是唯独母爱不能完美,因为孩子需要适当的挫折去独立、去成长,最终能够离开母亲。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