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带孩子在楼下游乐场玩,无意中听到几个妈妈在谈论孩子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觉得很有意思,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妈妈A:你们一般给孩子多少零花钱啊?
妈妈B:一天10块。
妈妈C:我们20。
妈妈A:啊?那我们一天15也不少啊,孩子这几天在家闹着要涨零花钱,我和他爸该说的说了,该吓唬也吓唬了,还是不行,昨天还威胁我们不去上学了。
妈妈D:不会吧?我们大的都上初二了,到现在还没怎么给过零花钱啊,吃喝都是家里的,要买什么直接和我们说,我们给他买好。
妈妈B:那你们是一天一给还是一个星期一给?
妈妈A:我们每天晚上睡觉前给他第二天的。
妈妈C:我们一个星期一给,总共给150。
妈妈B:我们原来没什么规律,但最近他要求每天给,你们说有没有问题啊?
妈妈B:你们这个钱和学习挂钩吗?
妈妈A:就是因为这个事啊,这次期中考试进步了10名,就要求我们给他涨零花钱。
妈妈C:我们没有,每周都很固定,只不过学期末如果考得好会带他出去吃好吃的或买个礼物。
妈妈D:听你们这么一说,我都有种虐待我们家孩子的感觉。
......
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中考,除了每天30的零花钱以外,每月的月考达到要求还要奖励500元,考上高中又是另外的奖励。问题是小伙子最近很逆反,不仅谈了个女朋友,成绩下降很厉害,而且还以让父亲戒烟,替其保管的借口,把烟拿到学校搞社交去了。朋友问我怎么办,要不要把钱给控制起来。
一辆早高峰的公交车上,投币箱前站着一位身穿校服的小胖墩,每上来一位乘客,他就把钱收了,然后用自己的学生卡把卡刷了。这是发生在手机支付还没这么发达的几年前的一件真事。
小时候,父母都不怎么给我们零花钱,于是放学后或假日里,我经常和一群小伙伴到街上捡废品,有时甚至会到一些无人看管的厂里弄点废铁出来换取一些零花钱,然后买颗糖果、冰棍或者到游戏厅里快活一下。那种刺激和愉悦现在想起来还意犹未尽,虽然明知道那样的行为不对,但却禁不起由此所带来的诱惑。到了初中,下课后看着别的同学从超市买回来的饮料,再看看自己带的凉白开,除了默默舔舔嘴唇,只有硬着头皮说饮料都是色素,不健康。
所以,如果只单纯地问孩子需不需要零花钱,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的答复。
孩子在小学阶段要零花钱,无非几个用途:买零食、玩具,收集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如游戏卡片等),游戏充值等。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很核心的需求,即孩子的全能感(无所不能感),这个时期也正是孩子慢慢从幻想走向现实的时机,孩子通过用钱去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不再是只靠想象或动动嘴巴就能得到自己心爱的物品了,而零花钱则很好地充当了这个媒介,让孩子更好地回到现实的世界中。公交车上的小孩或那些偷拿自己父母钱的孩子,虽然行为上很不可取,但却是由内在发展动机所决定的,在理解孩子需求的同时也要提供足够好的途径来过渡这一时期。
孩子步入青春期后,你不给他一点零花钱,他都不好意思出门。这个时候的零花钱对于他们而言,一个方面是要满足社交的需求,另一个方面是需要满足自恋的发展。而社交的背后还有一种归属感的需求,无论是同伴间一起去网吧,还是去看漫展,他们都需要这样的方式来互相表明身份和确认大家是一伙的。这个年龄的青少年都喜欢出风头,很享受自己比别人强一些,零花钱在某些方面可以很好地满足其需求,因此,如果都已经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了,身上还没有一定的零花钱,对其自恋的发展是会有影响的,不一定需要用,但一定需要有。
零花钱首先要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来定,而且也需要让孩子清楚家里的大概经济状况,既不要夸大,也不要隐瞒。一对家庭比较富裕的教授夫妻,为了贯彻“穷养儿,富养女”的信条,从小对儿子说家里没什么钱,为了孩子能多读点书,家里连电视也没买。儿子一直以为家里比较穷,就连父母送其参加一个夏令营都感到非常内疚,觉得自己不值得。过分夸大只会给自己挖坑,过分隐瞒只会让孩子内疚,影响其自恋发展。
其次,零花钱不应与学习或做家务之类的事情挂钩,这样做不仅会影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削弱做家务原本带给他们的胜任感和责任感,同时还会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建立。与此同时,把零花钱和其他事情分开也是培养孩子边界意识的过程。
至于是每天给还是一次性给,这个完全可以和孩子商量,如果你担心孩子一次性把钱都花完,那么就需要让其承担相应的后果,前提是你已经把相关利弊都明确地告诉了他,同时要严格按照规定来执行,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孩子的表现或自己心情的好坏来决定到了时间是否给其零花钱。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提前培养孩子有计划地管理和使用金钱是必要的。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既然给了孩子零花钱,就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如果孩子需要和父母汇报每一分钱花在哪里了,这种监视和控制会剥夺孩子享受花钱的乐趣,甚至无法对金钱产生好感。
给孩子零花钱是一把双刃剑,给对了,家庭和睦,万事顺心,给得不对,家里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