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如何惩罚孩子?

    孩子犯错有惩罚他,他才有改正的动力,但严厉的惩罚会过犹不及。严惩常常引发一些孩子逆反心理,要么形成叛逆暴躁的性格,要么形成阳奉阴违的性格,要么害怕承担责任形成逃避的性格,严重的逐渐走上犯罪的道路

    前几天,一则关于「熊孩子」作恶的惊悚新闻,引起热议。

    6岁女孩彤彤前往离家不到100米的亲戚家中,与从小玩到大的12岁哥哥玩耍。打闹中,她不小心从木架子上掉了下来,头部着地昏迷了。

    正常情况下,同伴出了意外,孩子会先尝试自己处理,处理不了就找大人帮忙。然而,哥哥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令人心惊:

    他用木板击打女孩头部致其死亡,再将其丢弃到村子废弃已久的土房里。

    彤彤失踪后,家人四处派发寻人启事并报警,肇事男孩的罪行很快浮出水面。在警方的案情通报中,有这么一句触目惊心的话:

    害怕女孩醒来告状,害怕遭受家长责罚,竟成为不惜杀死两小无猜有血缘亲情妹妹的理由。如此深刻的恐惧,孩子平时犯错时,惩罚是有多严厉。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每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孩子犯错,父母惩戒,是希望孩子吸取教训不要再犯。

    只是,严厉的苛责往往事与愿违,不但不能教会孩子分辨对错,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就如武志红老师所言:

    严厉惩罚,是令人绝望的教育方式。

     1 

    严厉惩罚,不能杜绝错误。

    还记得曾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吗?

    他驾车意外撞伤行人下车查看,发现被撞的张妙看向车牌,因为害怕被记住会引致敲诈勒索,便挥刀将只是轻伤的张妙捅死,最后自己也没逃过死罪。

    柴静的《看见》中,药家鑫父母的严苛教育令人印象深刻:

    幼儿园开始学钢琴,学不会就用尺子狠狠打手;

    和朋友玩,只要打架了,无论对错他肯定要挨打;

    考试没考好,爸爸把他关到地下室,一星期不许出来。

    不如父母意就被严惩,药家鑫学会的不是不要犯错,而是有事绝不能让父母知道。

    中学时,同学把他的头往墙上撞,他怕父母打骂不敢说,只能逃避不上学。

    不敢承担错误,不懂处理后果,他撞人后的罪行在早年教育中,早已埋下伏笔。

    药家鑫被判死刑后,他父亲说:

    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我们必须从死亡中有所学习,因为这里有血的教训。

    然而同样的错,不少父母仍然在犯,很多孩子为了逃避惩罚,付出惨痛代价:

    南京9岁男孩,因撞碎学校玻璃,自杀前留下一张拼音和汉字混杂的字条:我知道要chen fa(惩罚),suo(所)以我跳lou(楼)了。

    深圳13岁男孩因未完成寒假作业,老师要求其回家补写,因害怕被责罚坠楼身亡。

    这样的新闻,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心碎。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

    经常被严厉惩罚的孩子在犯错误时,往往选择逃避,并出现过度攻击的行为。

    父母本想用严惩让孩子畏惧后果,不再犯错学会做好。然而,在极度恐惧之下,人的本能是竭力逃避,而不是思考如何改正。

    孩子的思维本就不够成熟,于是便有了那么多不理性、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犯下更大错误,来掩盖小错的悲剧。

    用严厉惩罚来教育犯错的孩子,代价实在太大。

     2 

    犯错不可怕,怕的是不当的惩罚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约翰·麦克劳德小时候是个顽皮孩子。一次,他突发奇想想要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便逮到一条狗杀了。

    谁知,狗是学校校长的宠物,他惊恐不已。

    校长怒不可遏,但还是强忍怒火问:「你为什么要杀这条狗?」

    麦克劳德回答:「我想看看狗的内脏,看它为什么会跑。」

    校长又问:「那你看到了什么?」

    麦克劳德说:「它肚子有肝、肺、心……,腿有关节、肌肉、筋。它是靠筋来拉动关节动起来的。」

    校长明白是好奇心驱使他做错事,便想出一个别出心裁的惩罚方法,罚他画一张骨骼结构图和一张血液循环图。

    麦克劳德知道犯错要受罚,便仔细画好图。校长看后,肯定他画得很好,告诉他不能随意抓小狗解剖,没有再追究杀狗的事。

    获得诺贝尔奖后,麦克劳德多次谈到那次惩罚。他说,校长没有因一次犯错,就把他看成一个为人凶恶、品行很坏的孩子,粗暴惩罚将他开除。

    校长宽容的态度和有智慧的惩罚,有效阻止了错误行为,保护了他对解剖学的好奇心,也培养了他从事科研的重要品质:不怕犯错,坦诚面对,勇于改正,主动承担。

    苏格拉底曾说:

    世上只有两种人不会犯错,一种是刚出生的婴儿,一种是已经死去的人。

    教育家简·尼尔森也说过:

    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如何对待错误比犯的错更重要。

    其实,就连成年人都难免经常犯错,更何况是小小的孩子。

    孩子犯错不可怕,怕的是过分批评和指责,令孩子得不到包容与接纳,不但无法坦诚面对自己的过失,更错失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3 

    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

    藏着孩子的未来

    孩子犯错后,怎么处理既能让孩子不再犯错,同时又让孩子坦诚面对过失?

    经典育儿畅销书《SOS 拯救父母》中提到,孩子犯错后通过适当惩罚来纠正是可以的,但是惩罚的必须「温柔而有效」,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自然后果,是当孩子做出坏行为后,接下来会自然发生的后果由孩子自己承担。

    比如孩子总忘记做作业,父母不必责骂,而是让他承担被老师批评的后果。

    去年12月,贵阳的一个公园里,一个8岁的小男孩四处翻捡垃圾。

    原来,男孩多次破坏学校公物,老师要求赔偿。为了让孩子知道破坏公物是不良行为,妈妈决定不帮孩子赔偿,而是让孩子检讨后,陪他一起捡垃圾卖钱来挣取赔偿费用。

    这位妈妈没有责骂儿子伤害他的自尊,而是让他承担犯错后的后果,让他明白不能随便破坏公物,这种惩罚的效果远比苛责孩子要有效得多。

    有时,父母不能允许自然后果发生。比如,孩子如果把自行车骑到马路中间,会危及生命,不可能放任不管。

    这时,父母可以人为设置一些后果让孩子承担,但是这个后果一定是和孩子犯的错误相关的。

    比如孩子总是喜欢乱花钱,就可以一周不给孩子零花钱;

    孩子出门总是乱扔垃圾,就可以罚孩子打扫一周家里的卫生;

    上文提到孩子总去马路中间骑自行车,就可以惩罚他一周不准骑自行车。

    当然这种惩罚应该是和孩子商量约定好的,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尊重,才能心服口服地接受惩罚,反思自己的错误。

    闺蜜的儿子是学校管弦乐队的号手,喜欢参加各种音乐会。但孩子忘性很大,三番几次忘记日期,妈妈买的票白白浪费非常可惜。

    闺蜜不想以拒绝买票为惩罚,扼杀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便与孩子详谈。

    她表示非常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但不能认同他浪费的行为,希望他学会对自己行为负责。

    他们约定,如果发生类似的事,下一场音乐会的门票钱,就从孩子的零花钱里支取。几次之后,孩子心痛零花钱,果然很少再错过音乐会。

    如果孩子犯的错误比较严重,一时间又不能让TA承担到和错误行为相关的后果,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用适当的行为惩罚代替打骂,让孩子记住犯错会吃苦头,下次不会再犯。

    去年,一位美国父亲对10岁儿子的惩罚,在微博上获得很多网友点赞。

    10岁的儿子在校车上欺负同学,男孩的爸爸认为孩子的行为属于校园欺凌,性质严重,决定实施惩罚。

    他没有打骂儿子,而是惩罚儿子一周内每天跑步上学,即使下雨也要坚持。而他一直开车紧紧跟在儿子身后,保障他的人生安全。

    后来,父亲说,孩子已不再惹事,并爱上了跑步。

    对孩子进行惩罚,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无论采取哪一种惩罚方法,都要用接纳、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不伤害孩子的人格、感情和自尊,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绝境,学会承担责任,从错误中学习。

    魏坤琳在《家庭教育宝典》中说:

    影响孩子成长的不是批评,而是错误的批评方法。

    世上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也没有故意犯错的孩子。

    为人父母,请谨记,孩子犯错,惩罚是一种爱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请别忘记,惩罚要宽严有度,才不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唯有如此,孩子才不会轻易被错误打垮,才能从挫败中保持自我修复的力量,无论何时都能在错误中获得智慧,完善自我,重新出发。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