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对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感到困惑不解。小时候像跟屁虫一样尾随父母撒娇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变得寡言少语,懒得回答父母提出的
问题,并很露骨的表示讨厌父母干涉他们的日常生活。父母虽然意识到青春期是亲子分离的时期,但是听到青春期的孩子中会出现逃学和家
庭暴力等问题行为时,仍然感到自己对这些问题行为束手无策而紧张焦虑。
在围绕教育方法、家庭环境、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时,父母会感到很紧张。比如媒体报道青少年刑事案件后,出
事孩子的父母会集中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社会会指责他们溺爱孩子,如果父母出面声明自己平时对孩子的管教还是相当严格后,招来的却
是因过于严格而导致孩子走上邪路的声讨声。
我认为父母在跟孩子的交往中,时时体察孩子的心情,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好。当孩子对父母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时,父母要避免刻意干涉
孩子。如果看到孩子对父母欲言又止的态度时,父母就要积极沟通以了解孩子的需要。
从前的父母平时都很忙,母亲也因忙于家事根本没有闲工夫去管教自己的孩子,所以从前的孩子可以说处在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中。从前
的父母能在百忙之中留意倾听孩子的需要,平时言语很少的父亲在家中也能保持很有分量的存在感,父亲只带孩子真正犯错的时候严厉责备
孩子,孩子都能向父亲诚恳认错。从前的父母平时对孩子很宽松,但一到紧要关头就会严加把关。
与此相反,现在的父母平时很爱干涉孩子的生活,但一旦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后又觉得自己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在咨询中经常见得到。
曾经有位母亲因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前来咨询,后来我要求下次咨询要让孩子一人前来。我问孩子对母亲的印象,孩子说讨厌母
亲老是抢自己的话茬。如果回到家进门告诉母亲今天参加小组活动搞得很累,母亲就会说:“你那么累所幸不要参加好了,如果你胆小不敢
跟老师提,我帮你跟班主任说说。”于是我多少能理解了孩子讨厌听任姓母亲的话的原因了。
其实,母亲听到回到家的孩子说自己疲劳时适当地鼓励一下就可以了,孩子希望得到的也是母亲对自己所付出努力的理解和认可,并不需
要母亲自作主张的让孩子退出小组活动等。因为母亲没有用心去理解孩子的心情,所以连如此简单的道理她都忽视了。
对孩子来说,家庭是可以消除在外碰到的不愉快和可以安心休息的地方。如果家庭能给孩子提供这种环境,即使孩子逃学也只是一时而已,
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会恢复上学的。如果家不能提供给孩子安心休息的场所,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家庭孕育了孩子的问题行为。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