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与孩子交流时,强调一种自我感受,有助于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托马斯.戈邓的著作《父母的职责》一书中,描述
过父母对待孩子时,经常使用你的声明.,比如母亲看到孩子把刚打扫好的起居间搞得乱糟糟就会责骂孩子说:“你每次都是我
刚打扫完屋子就把它搞的乱七八糟!”如果改变一种说法而强调自我感受说:“我好不容易打扫了屋子又变脏了,这让我很失
望。”像这样谈话的主体是自己而非对方,那么避免可训斥对方而是只是传达自己的心情罢了。孩子挨了一顿骂过一会儿就当
没有这回事儿,所以与其骂了不起任何作用,不妨告诉孩子妈妈此时此刻失望的心情,还会促使孩子认真反省,觉得让妈妈失
望自己不好而决心帮妈妈收拾一下屋子。
大家可以把上述经验用于跟青春期孩子的交流,如果父母逼问经常请假休息的孩子:“你又没有生病为什么请假不上课?”
父母的潜意思是说:“没有生病而请假不上学就是不对。”其实,孩子也知道无病请假不上学是不好的。他们也在烦恼,这时
听到父母的逼问反而会有逆反心理。如果不用指责孩子不对而用表达感受的法说:“妈妈看到你最近请假比较多非常担心。”
只要口气不是强迫性的,孩子就会想办法尽量不让母亲为他操心。
“我本来对你有很多期望的,我现在很失望。”这句话也属于表达自我感受的一种说法,但是表白自我感受的同时多了一层
逼迫孩子的意味。采用自我感受的说法,谈话的主体是自己而非对方,这样能如实的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理解和自己为什么要关
心对方的原因,可能这本来就是交谈的初衷。所以作为父母的您,平时是否对孩子表达自我感受呢?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