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亲子沟通的重要环节——言语背后的感觉

        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我们的

    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当一个人问“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时,既可以用一种责

    备和羞辱的腔调,也可以用一种表达同情和兴趣的语气。他既可以营造出一种让人感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也可

    以造成一种疏远和敌意的氛围。令人奇怪的是,居然有那么多大人相信,在他们制造出距离和敌意而非亲密和信

    任之后,他们能够对孩子造成积极的影响。(他们真的相信吗?还是他们想都没想就那么做了?)

        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最准确的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羞辱的语气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还会把

    本来的“逻辑后果”变成无法达到长期积极效果的惩罚。如果一个孩子把牛奶洒到了地板上,其逻辑后果(或解

    决办法)应该是让他清理干净,只要大人以和善而坚定的话语,比如,“哎哟,你该怎么办?”——来引起孩子

    的注意,就是一个逻辑后果(或解决方法)。注意,问孩子该怎么做要比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问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是最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之一。告诉孩子怎么做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以尊重的态度

    让孩子参与,则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当大人不用和善而坚定的语气说

    话或夹带的羞辱时,请求就变成了惩罚,比如,“你怎么这么笨呢?马上清理干净。从现在开始让我倒牛奶,因

    为看来你倒不好。”

        没有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就会丧失基本观念。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态度,则学到的方法就会沦为对孩子

    的不尊重的操纵。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

    时就会更有效。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