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孩子心理成长应关注——关系、需求与合作

    从现实层面来讲,隔代抚养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就隔代抚养这个话题本身来讲,有主动地邀请老一辈进入到小夫妻家庭当中的情况,当然这样主动邀请的原因其实是很多的,比如夫妻双方都需要在外赚钱养家,孩子们不得不交给老人带,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夫妻本身就没有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分化,所以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在象征层面上就更像是兄弟姐妹的关系。


    另外一方面,从老一辈的角度讲,曾经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然而当孩子成家立业之后,自己也就没有事情做,没有太多自己的生活,于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的想法驱使了他们渴望有一个孙子,希望从孙子身上再次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过程中也有情感上的满足。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祖辈还没有添孙子的时候,会把很多精力放在购买保健品上,也有一部分祖辈会有很多心因性的疾病,当添了孙子以后,虽然带孙子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技术活,但他们反而精神变好了,心因疾病的症状也减轻了许多,从潜意识层面来讲,带孙子这个事情不管老人嘴巴上说有多不情愿多辛苦,但还是有继发性获益在里面的。


    下面再谈谈冲突。从集体潜意识来讲,像我们祖辈那个年纪的人大多经历过很艰难的历史时期,像是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对于他们这一辈人来讲无异于一次集体创伤,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吃饱穿暖就是父母能够给到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了。你看我们中国人在见面的时候还会有个习惯,见面第一句话常常就是你吃了吗,吃好了吗?因为在老一辈人的集体潜意识里,时常会因为温饱问题而带来的生命的危机。但是显然对于年轻一辈的父母来讲,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了,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加重要。所以隔代抚养大部分的分歧是在双方关注的侧重点上,老人更倾向于生理保育,我们看到老人在带孩子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都说,你给孩子穿少了,你把小孩肚子吃饱了就是最重要的,但是很多75后80后,他们已经过了那个很艰难的时代,小夫妻更倾向于培养教育,比如孩子的情商怎样提高,智商怎么开发。另外祖辈更多是凭着过往的经验带孩子,但是小夫妻很多都是讲究科学育儿,所以像这样的对话就会经常出现在妈妈和奶奶或者是和外婆的对话中,比如奶奶和外婆经常会这样说,小宝宝要吃盐,吃盐身体才能够有劲,妈妈则通常说,那是不可以的,一岁之前宝宝的肾脏还没有长好,味觉还没有发育成熟,是不可以吃盐的;又比如说奶奶会说你要给孩子多穿一点,免得感冒了,这个时候妈妈又会说,不能给小宝宝捂多了,捂多了身体容易得湿疹。诸如这样的对话在家庭当中就会出现非常多,矛盾冲突也很容易因此触发。


    这样一些看似现实层面的事情,如果从潜意识层面来讲的话,实际上婆媳也好,母女也好,争的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听谁的,这更多就是权利斗争。现在在社会上,只要一谈到隔代抚养,听到的大多都是负面的声音,祖辈们叫苦连连,他们觉得明明是想要帮助自己的儿女,为什么自己反而成了罪魁祸首?作为宝妈们也会感觉比较憋屈,明明是自己的宝宝,为什么偏偏要按照奶奶或者外婆的来,就好像自己是一个不称职和什么都不懂的妈妈一样。但是在双方都委屈的背后,这样情绪体验的背后,其实双方都是想要对方能够听自己的。但我想说的是,当双方都希望对方看见自己的时候,我们忽略掉的实际上是宝宝的需求和情绪,往往是双方处在冲突之中,对宝宝的成长真正需要什么,反而是没有看见的。当妈妈、奶奶和外婆在较真谁对谁错的时候,他们争执的前提是自我意识范围缩小了,将对方投射成了全坏的,而自己是全好的,这样的时候,他们的关注点实际上是在自己身上的,小宝宝就成了透明的存在。


    在隔代抚养这个问题上,主要的冲突和矛盾会聚焦在女人之间——当然了,我们看到很多时候丈夫也会被女人的战争的流弹打伤,避无可避,也会很疼痛——现在我们尝试从潜意识的层面看看为什么。


    新生儿的诞生是需要母亲的,而家中的这些女人们,包括婆婆丈母娘和新手妈妈,实际上都是母亲,所以这是一场母亲与母亲的战争,关乎到的是女人在母亲这个角色中的价值和自我感受。每个母亲都会希望自己是一个好妈妈,而且每个女人都害怕老去,我们通常会说女人的年龄是秘密,不能问,所以我们会更愿意站在妈妈的角色中,而不是站到奶奶或者外婆的位置上去承认我们的死亡正在逼近。


    随着宝宝的诞生,同时诞生的还有那个我们要改变过去的幻想,婆婆作为曾经的新手妈妈,她在养育她自己的小孩的时候,在那个过程中留下了太多的遗憾,比如她的小孩可能是在厂里的托儿所里长大的,她努力地提供了物质条件,但是在情感的投入上却是有缺失的,再比如说她的小孩也是自己的婆婆带大的,她曾经在她的婆婆面前被比作了一个不够好的妈妈,甚至有可能被剥夺了作为妈妈的身份和感受,因此当有一个新生儿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她有机会去拿回她曾经被拿走的身份,或者有机会去弥补曾经不好的遗憾,去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妈妈。但当我们不断去质疑新手妈妈的能力的时候,同时否认掉的是我们自己,因为曾经我们也是新手妈妈,当我们觉得新手妈妈方法不对的时候,我们可能极力想去证明我自己比她更好,也只是想极力去否认我不是那个不好的新手妈妈。


    同时作为一个女人,婆婆她曾经是从另外一个妈妈的手中抢走了那个妈妈的儿子的,因此她也会很恐惧自己的儿子变成另外一个女人的,但是在现实层面她是很难意识到的,于是对于这个问题的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呀,就是当一个女人夺走自己儿子的时候,她就去把这个女人的儿子变成自己的儿子来填补自己儿子的位置的空缺。在现实层面,婆婆可能会以自己有经验为理由减少妈妈照顾小孩的机会,并且会以自己把儿子养大成人为理由,让新手妈妈哑口无言,因为若是否认了这一点,就等于新手妈妈要承认自己嫁给了一个糟糕的没被好好养育的男人。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新手妈妈主动让出妈妈的位置,她可能没有办法承担作为妈妈的重任,她可能会过分担心自己伤害到孩子,她也不太想去承担这个责任。如果有婆婆负责主要照顾,她就可以去指责婆婆的疏忽,挑剔婆婆照顾孩子的细节,以此来回避她对自己的不满和挑剔,并且还可以以此来保持她自己很棒很好的那种感觉,让她自己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成为一个最好的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她将现实中自己坏的自己不满意的部分全部归结在婆婆身上,这样的妈妈,她逃避的或许不是妈妈这个位置,同时她逃避的也是去面对真实的自己。那妈妈的逃离,会将婆婆被迫推到照顾宝宝的位置上来,当婆婆的潜意识感受到妈妈的用意,愤怒是在所难免的,那这种愤怒最终是由谁去承接呢?这些无法消化的情绪可能是会由小宝宝去承接。


    还有一种情况是进入到家庭中帮忙养育小孩的人是外婆,也就是新手妈妈的妈妈,这样的关系中潜意识的信息又会有一些不同,一方面新手妈妈渴望成为她自己,她渴望超越她妈妈,另一方面她又恐惧,她比她妈妈更优秀,否认自己的妈妈同时也意味着否认自己,因为如果自己的妈妈养育小孩是错误的,那么自己就是一个糟糕的被错误养育的小孩,同时还会害怕来自妈妈的攻击报复。


    在这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孩子就不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成为一群妈妈们斗争的工具,妈妈们通过宝宝去争夺家庭中女主人的位置,通过宝宝争夺家庭中的男人,通过宝宝去逃避自身的不好,通过宝宝妄图去抹杀自己的过去。而当一个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独特个体的时候,就需要放弃对自己需求的满足,转而去满足他的照顾者。这会造成当小孩逐渐长大,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可能去要通过他们的孩子去满足自己曾经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所以新一代的小孩也不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不会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依然会成为一个工具,所以残缺的关系会成为家庭的传家宝,世代相传,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母婴之间创伤的代际传承,以及我们提到的强迫性重复的家庭里面,它会世世代代上演。


    任何一个关系的问题,无论是母婴夫妻还是婆媳,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简单地将问题归结在一个人身上,就是某某的错。因为这个问题的产生,是所有人通力合作的结果,每一个人都在往里面添加东西也在拿着东西,所以一味想要去找出究竟是谁的错,只能说明要找出错误的这个人,没有办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并且她可能并不想改变,只是想要证明自己是好的,别人是坏的。


    谈到建议,我想到的是,其实每个家庭的情况是非常不同,每个家庭都有它自己的传承,不是任何一个外人可以轻易改变的,每个家庭都需要找寻最适合自己家庭的规则和边界,并且形成适合自己家庭现状的观念,这也是为什么精神分析取向的系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很少会给来访者建议,因为我们觉得当给出一些建议的时候,这些建议大多数的用处可能是缓解妈妈的焦虑,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会成为相互攻击指责的武器,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这些建议其实是非常少非常难被真正实施的。而且无论是心理咨询师也好,育儿专家也好,还是儿科医生也好,我觉得当我们开始觉得能够给出一些去改善这些家庭的问题的建议或者方法的时候,很有可能是我们认同了这个家庭的无能,或者认同了这个妈妈是一个坏妈妈,是一个没有能力凭借自身直觉去照顾自己小孩的糟糕的妈妈,我觉得这是一种对妈妈功能的剥夺,也可能是我们渴望借此去证明我们是专业人士,是比这个妈妈更加优秀的好妈妈,所以这是需要去警醒的部分,因为对于那个小孩来讲他的妈妈就是最好的妈妈。


    当然了,今天在这里我还是会去给出一些我的观点,我想说它并不是正确答案,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拿走有用的部分,有些部分你觉得做起来很困难,或者不太合适,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去接受我的观点,你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受,相信你的直觉,做出自己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去明确一些问题,就是这个小家庭中男主人是谁女主人是谁?在养育小孩这件事情上当一件事情意见不和的时候,家庭中会以谁的意见为主,是妻子还是老公,是婆婆还是丈母娘?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谁是主体?你们是否能够做到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就将他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和尊重?当你们有一些想法想要去实施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这样实施之后满足的是谁的需求?我们能不能够去判断宝宝他需要的是什么,并以此为相互协商妥协的基础?说白了就是在家庭中建立一个良性的沟通管道,并且每个人都能够去正视自身的局限性,能够为自己负责,而不是总想着去为宝宝负责。要做到这一点,其实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当我们需要转身去面对自己的时候都会经历痛苦,毕竟由别人去承担坏的部分会让我们感觉更好一些。或许有一件事情会稍微简单一点,就是先去接受我们的感受,当还没有办法去做到的时候,我们先停下来,不要太急,毕竟任何事情太用力了,可能都是不太好的。我们只有先去安抚我们自己,才会有余力去照顾其他人,如果我们放着自己不管,急着说要为宝宝做什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把我们自身无法面对的部分交给我们的宝宝去承受,这样宝宝他承载的部分就太多了。


    我们说到家庭如果有自己的边界,就不会被他人入侵,或者说不会被他人随意入侵,这个前提其实是我们自身是否是有界限的,如果我们和自己的原生家庭的界限是模糊的,我们很难去建立我们小家庭的边界,因为这样家庭的边界就算建立起来了,也会是千疮百孔的。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原始客体,也就是早期照顾我们的父母,还抱有很多的幻想或者是情绪的时候,这个时候可能是先去处理和他们的关系,就是自身的内在关系,而把焦点放在现实层面去争夺宝宝的爱,这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甚至还有可能会伤及到宝宝的根本。当我们能够对自身有更多的了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