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叛逆的孩子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这些孩子冷漠、性情暴戾、愤世嫉俗、性格孤僻。可是爸爸妈妈们,你们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真正的元凶并不是这个社会!我们可以把社会当成我们弱点的借口,但是问题的真正原因却隐藏得更深——就在我们自己家里!
父母还没有与孩子建立起良好关系,就贸然定下规矩,其结果必然是反抗。有时候孩子的叛逆表现得比较外在,这从孩子的行为上很容易发现;可有些叛逆往往是内心的,从表面上看,孩子表现得很听话,可实际上内心已经滋生出怨恨和苦毒,并伴着自我形象的扭曲和自尊心的匮乏。
“规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就会导致反抗”,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原则在世界各 地已经遭到破坏。最近我在菲律宾为六百多位牧师和教牧人员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两百多人排队等着要和我说话。那天晚上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牧师的困扰,他说全家人都反对他。他的3个孩子,分别是17岁、13岁、和10岁,他们都被认为是“教会中最坏的孩子”,他们叛逆家长的方式层出不穷。这位牧师迫切地想知道他究竟该怎么做。
“忘掉所有的规矩。”我对他说。
“什么?”他半信半疑:“我烦就烦在这里啊!他们一向不守规矩,甚至觉得根本没必要守规矩!”
“我知道你的意思,”我对他说:“但是我再说一遍,别再想着那些规矩了。试着用我今晚讲的那些原则先和孩子建立起一个亲密的关系吧!你没什么可损失的,不是吗?”
当晚我和那些菲律宾牧师和教牧人员分享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如果你不常在孩子身边,那么你很难让你的孩子了解你对他们的爱和接纳。他们很快会看穿你的伪装和敷衍。永远不要忘记:“你可以去骗一个骗子,也可以去愚弄一个傻子,但你绝敷衍不了一个孩子。”
陪伴,带来的改变
我的一个牧师朋友克里斯恰好在犯难的时候学到了这个原则。他在离我家不远的一家教会侍奉。一天,我在街上偶尔碰上了他,问及他的近况,他说:
“喔,还算过得去吧,”克里斯有些闪烁其辞:“一切都还挺顺利的。”
克里斯的回答让我感觉实际情况并不像他说的那样。
“克里斯,到底怎么了?最近你有没有在家陪陪你太太和孩子?”
终于他告诉了我真相。就在几天前,他7岁的女儿回到家后告诉他:“爸爸,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去做礼拜了。”
“亲爱的,这是为什么?”
“就因为你!”小姑娘激动地说:“你总也不在家,你从来不陪我们一起做任何事!”
和克里斯的偶遇促使我专程去看望他,我和他聊了将近三个小时。在谈话中,他说他们全家将去另外一个很远的城市,因为他马上要换工作了,是去担任教会行政工作。这样他就有时间在家陪伴孩子了。
“不,这不对,”我强烈反对:“你从现在就开始:一星期抽两个晚上呆在家里,另外再加上放学后和你女儿的约会,每个女儿每星期一小时。克里斯,倘若你现在不改变的话,你永远都不会再改变了!而如果你不改变的话,你就会失去你的家庭!要是你改变不了的话,就别再从事教会工作了。”
克里斯惊愕地看着我,随即就同意照我说的试试看。在结束谈话前,我还向克里斯概要描述了六A原则的其余部分,还着重强调:除非父母即刻就开始付诸行动,否则这些原则仍然形同虚设。
三个月后,我在路上碰到了参加克里斯教会的一位女士。她兴奋地对我说:“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为我们教会做的一切!”
“您说的什么?”我满脸疑惑:“我好久没在那儿演讲了。”
原来这位女士指的是克里斯的变化。那天克里斯回家后,当即运用起我们所谈论的那些原则来。当他抽时间陪伴家人后,他们感到克里斯开始接纳、赞赏、和爱他们了。一开始,克里斯慢慢变得对妻子和孩子守信、负责,而他们也对他报以尊重,响应他在家中的领导权威,不是因为他们非这样做不可,而是因为他们打心底里愿意。
在克里斯实施六A原则后,他看到了家庭的转机。他和教友们分享了他的心得和家中的变化,随即其他父母也跟着开始实施六A原则了,而这又整个改变了教会的局面。
每个人都适用的原则
我告诉克里斯的并不是什么魔法,也不是什么天上的仙方,而是实实在在的,每个人都能运用的永恒原则。我和妻子多蒂知道这很管用,因为我们自己就是用这些原则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的。
几年前,我和妻子决定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小镇上抚育我们的孩子。这个小镇离圣地亚哥边界的克利夫兰国家森林仅160公里。因为这个社区太小了,人和人之间都很熟稔,你在邻居面前几乎没什么可隐藏得了的。
打一开始,整个社区都知道我和多蒂对我们的孩子管教甚严。我们也有规矩,也敦促她们要遵守这些规矩,但只有在我们和孩子们沟通,并听取他们的感受后才这样做。
比方说,他们听的音乐、参加什么样的音乐会、看什么电影,我们都要事先评估。镇上的其他家长开始信赖我们,他们的孩子问他们:“我们可以去听某某音乐会吗?”
他们的回答常常是:“如果麦道卫家的孩子能去,那你们也能去。”
随即我们的孩子便会来问我们:“爸爸,我的朋友们说要是我能去的话,他们也能去。那 ——我能去吗?”
有时候我们会同意,但多半我们不同意。这就给我们相当大的压力,因为我们所影响的不单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有其他的孩子。我们仿佛成了不许孩子玩的“大坏蛋”了。
有一次,在我儿子希恩刚刚参加了一处新的教会主日学不久,我们便听到了不少流言蜚语,是希恩的老师对我们的看法,特别针对我。这位老师的父亲是一位旅行布道家,几乎从不和孩子在一起,尤其是作为长女的她。因此这位女士根深蒂固地认为:只要是从事旅行布道工作的人,比如我,和家人的关系肯定不会融洽。显然,她把儿时自身的困扰强加在我们头上,对于我们来说,除了为她惋惜之外,真的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而对此事较起真来的是我儿子——希恩。当这位老师总看到希恩一直在谈论他的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后,她这才意识到她以前对我们的论断完全错了。最后她向我和妻子道歉,现在我们和她的关系颇为不错。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