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不一样的两个人也能有和谐的亲密关系

    一致是最高理想:你和我是一体,没有矛盾。

    但如果两个人就是不一致,怎么办?

    亲密关系里,有另一种和谐的结构,叫做互补。

    在我的咨询经验中,这种结构经常被人忽略。而它给亲密关系带来的帮助,往往是更大的。

    什么叫互补?字面意思是互相配合,补足。我举两个例子帮大家理解这个概念。

    第一,想象一个画面:背靠背作战。

    两个人冲着相反的方向,朝向不一致,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弱点,就是后背。

    但这个弱点刚好被对方给填补完整了。这会形成一种1+1>2的战斗力。

    第二个例子,想象一个原始的交易。

    两个人,一个生产食物,一个生产衣服,他们做的工作不一样。

    但经济学告诉我们,通过交换,两个人都可以有得吃有得穿,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是,「不一致」反而为他们提供了资源。

    因为不一致,两个人反而更加配合无间。如果两人面对同一个方向,或者从事同一种生产,对他们这一个整体团队来说,反倒是残缺和限制。

    你看到了吗?他们并不需要一致。

    这一点乍一听跟我们的直觉相反。因为一致性是人们产生吸引的起点。有人和你一样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没有那么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有很深的孤独感,恐惧被当成异类。

    设想你一个人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举目无亲的时候,遇到一个人:你们是老乡,是校友,你们聊起来有相似的爱好,有共同话题,有共同的朋友和敌人,那种感觉特别开心。你会觉得你不再是独自一人了,有人跟你一样。

    这是在亲密关系里最熟悉的幸福:你把你独特的地方分享给这个人。他告诉你,他也是一样的。你一下就觉得被看见了,心想:「这个人懂我」。

    但如果我们过分地看重一致性,副作用就是迟早会希望破灭。

    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懂你的那个人。

    男性和女性从生理性别上,就注定在最深的体验上没办法取得完全的一致,更不用说你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性特点,无论如何都有不同。

    如果你以为你遇到了一个万里挑一的灵魂伴侣,他跟你是彻底一致的,每一处细微感受上都心有灵犀,琴瑟和鸣,那绝对是一种幻觉。就像我们上次讲的,随着激情阶段的过去,你会发现越来越多不一样的地方。

    太追求一致性,就会觉得「我们不一样是非常糟糕的」。我们现在经常用一个词叫三观不合。这个说法其实造成了不好的暗示。不合的意思不只是「不一样」,而且是「合不来」。好像不一致的两个人就不能相处。

    事实上,研究发现,一致性的确会影响两个人是否互相吸引,能不能走到一块。可是真正决定他们接下来走得有多好,多长久的,不是他们有多一致,而是他们有多互补。互补的两个人不一样,但是刚好可以打配合。

    比如一个人擅长出力,一个人擅长动脑子。

    一个人擅长提出战略方向,一个人擅长解决具体事务。

    在家庭生活里,

    一个做饭,一个洗碗;

    一个“唱红脸”陪孩子玩,一个“唱白脸”督促孩子的学习;

    还有经常开玩笑说的,一个负责挣钱,一个负责花钱,这也是互补。

    在关系上,

    一个做决定,一个跟随;

    一个紧张,一个放松;

    一个依赖,另一个特别享受被依赖。

    你看,他们都有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但这些差异不但没有变成冲突,反而形成一个合力。刚好可以让每一个人把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

    我做过一个夫妻咨询。

    丈夫总嫌老婆做事磨磨蹭蹭,过分谨慎。一起去郊游,已经坐到车里,车都发动了,老婆突然想起来,哎呀忘了带消毒湿巾,要回家去拿。拿完后,一上车又想起来,手机快没电了,再去拿个充电宝。

    他们因为这些小事就经常会吵架,丈夫觉得老婆太焦虑了,浪费太多时间

    我告诉他们,家里总要有一个人负责操心这些事吧。既然丈夫不满意,那以后在出门之前可以跟老婆划拳,谁赢了谁来掌控这些事,输的人什么都不用管。

    结果老婆很欢迎这样做。反而是丈夫发现,按自己大大咧咧的个性做这些事,只会更糟糕。还得请老婆帮忙。所以每次划拳赢了,他就向老婆求饶,说我真的不行,还是你来吧,我帮你做点别的。

    你看丈夫的态度有一个180度的转变。老婆没有变化,但是丈夫思考的模型变了.

    之前用的是一致性模型:为什么你这么磨蹭,这么焦虑?

    潜在的指责是:你怎么跟我不一样?我这么放松,你这么焦虑,到底谁对?

    咨询之后,他开始采用互补性模型,思考的是:我们能力有差别,怎么配合?在具体某一个任务上,是你来做更好还是我来做更好?

    这时候,他遇到的所有「不一样」,就全都具有了正面价值。

    因为她和我不一样,让「我们」变得更好了。

    所以,不是说两个人有差异,有分工,就一定能形成互补。

    用团队打比方的话,团队成员各有各的能力,不一定能组成一个互补的团队。

    除非有一个指挥官,让成员看到相互的差异对自己是有用的,能形成配合,而不是互相争吵,吵个你死我活。这是一种能力。我希望你从这节课开始,培养这种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的第一步,是时刻提醒自己「互补」的概念。

    互补这个概念,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刚开始真的需要刻意提醒。

    我们的文化是一个集体主义文化,所以我们的思维惯性对「不一致」特别敏感。

    遇到不一致,我们自动反应就会当成一种威胁。本能地想要把它变得一致。

    要想一致,肯定得有一个人让步,你们就要分一个输赢,谁对谁错?这就启动了一个争吵和相互改造的模式,你就越来越看到对方的负面。

    比如说,我们前面课程讲到了「钢铁直男」,如果你的想法是要改造一个钢铁直男,让他跟你一致,那你就会用自己的标准去看他,越看越不顺眼,看到他很固执,很没有审美,缺乏生活情趣等等。

    但如果刻意提醒自己,从互补的角度,看看他和你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用处,你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优势,比如说简单直接,逻辑能力强,行动力强,等等。

    第二步,你们要一起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

    尽量使用一种中性的、不带评判性的语言描述你们的差异。

    如果我们太把自己的特点看成是好的,对于跟我们不一样的特点,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会有一种好坏优劣的评价色彩。

    比如说,我性格比较冷静,我老婆告诉我她因为某件事情有一些情绪(这是一种亲密的表达),如果我说的是,你怎么那么「矫情」呢?

    你想想会是什么后果?

    矫情这个词,是我自动形成的一个评判。我觉得我冷静是好的。跟我不一样的就是不好的。忍不住就用了一个贬义的说法。

    如果我换一种说法,说:「哎,你的感受比我丰富,我当时怎么没有这种感觉。」这就是更好的说法。彼此就会更愿意分享,关系也会变得更亲密。

    第三步,培养系统式的视角和表达。

    我做心理咨询的流派叫做系统式心理治疗。「互补」是系统的一种思维角度。

    从语言表达上看,系统式的语言经常会说:「一方面,另一方面」,「一部分,另一部分」,「这种情况下,那种情况下」……它是把不同的部分并列地放在一起,而不涉及到谁比谁好,谁不应该存在。

    比如你可以这么说:「我更擅长理性这一方面,你更擅长感性这一方面」,或者说:「解决问题主要靠我,因为我更冷静;发现问题主要靠你,因为你更敏感」。这些表达就运用了一种系统式的思维。你用这样的语言和对方分享彼此的不一样,就不太容易引起冲突。

    还有一个提醒,描述差异的时候,尽量不要用「但是」,而是用「同时」。因为用「但是」就暗示了比较和排除。

    比如:「你看重家庭,但是我追求事业」,仔细品这句话,有没有觉得还是有一点火药味?好像还是我的更好更重要。

    「但是」会潜在地定义孰轻孰重,一方不如另一方重要。换一个说法:「你看重家庭,同时我追求事业」,双方的特点平等共存,就更容易形成互补。

    好,总结起来是三步:


    提醒自己互补的概念,改变你们的语言,还有培养系统式的视角和表达。

    它会帮你形成一种能力:不把差异当成坏事,而是寻求互补

    把不一样当成威胁,这是我们思维中的一道坎。也是亲密关系的一大挑战。迈过这道坎,你再看那些跟你不一样的人,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他们都是来成全你的,你只要去看他们怎么成全你。

    当然,这种思维也有一定的风险。我们承认差异,不去消除差异,就要面临更大的不确定。因为你不去坚持你们当中有对错输赢,而是坦然承认就是可以不一样的时候,你交出了你的底牌,对方说不定会利用这一点伤害你。

    有一种情况,我在咨询中也经常遇到。比如女生对老公或者男朋友说,我喜欢你的理性,我也喜欢我的感性。有些事情我需要你的理性。

    这句话是一句亲密的表达。是在用互补性的思维,跟对方分享。既看到了对方的长处,也保持了自己的长处。

    结果男生说:「你既然知道理性很重要,你干嘛还那么一惊一乍的?」这句话听了很想吐血。你跟他分享,他完全不领情,还要跟你斗争到底。

    这种风险怎么避免?其实,没法完全避免。讲亲密关系,就不得不和来自对方的不确定性打交道。这涉及到另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