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爱与规则

    爱孩子与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前段时间过年,我与客人闲聊,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孩子的教育上。 

    一位朋友说他在家里特别没有威严,孩子一点都不怕他,还总是沉迷游戏,说他一句能顶回来两句,为此,他表示很苦恼。 

    另一位朋友也深有同感,她说孩子不爱跟自己沟通,还很叛逆,说什么都不听,只能哀叹这孩子小时候被惯坏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没有制定规矩;二是父母不足以让孩子信服

    孩子懵懂无知时,没有是非观念,只有喜恶之分,父母一味顺从,他便只会觉得是理所应当。 

    时增岁移,这样长大的孩子,听不进逆耳忠言,苦口婆心。 

    父母若是对孩子太过放纵,会让孩子失去底线;而若是太过严格,又会让孩子心生叛逆。 

    一个家,既要有温暖,也要有规矩。

    “爱孩子”与“立规矩”,二者缺一不可。

    在孩子6岁之前,就要给他立好规矩,让他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坚决不能做的。 

    从小立好规矩,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和教育,让孩子懂得爱自己、爱家人,远比等孩子长大不听话之后,再生硬地打骂、管教有效且重要得多。 

    曾经在一儿童绘本上看到一个故事:

    儿子:“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儿子:“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故事中妈妈的做法特别好,她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保证“我永远爱你”。 

    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承担你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孩子犯了错,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 

    说到底,无论你是望子成龙,还是望女成凤,前提都是要让孩子先成“人”

    这才是“立规矩”的意义所在。

    立规矩,不是单方面的强制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何为“规矩”。

    就以我们生活中最寻常的事情来说吧,比如吃饭。

    如果父母对孩子规定:你必须什么时候吃,必须吃多少,什么时候吃完。其实这不是规矩,顶多是强制。 

    规矩应该是这样的:规定什么时候开饭,什么时候结束,对全家人都一样。

    在这时间内,谁都可以不吃或者少吃,但要是过了这个时间,谁都不会有零食。 

    也就是说,规矩不是强加给某一对象的要求,而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 

    如果只是单方面地定下规矩,那是在侵犯别人的自由。 

    父母在制定规矩时,如果没有把自己也算进去,甚至一边给孩子立规矩,一边自己破坏规矩,那只会让孩子心生反感。 

    所以,不要单向地给孩子立规矩,家里所有的规矩,都要针对两个人及以上。 

    否则,那不叫规矩,而是命令。

    我们立下的规矩,又何尝不是一面镜子。 

    有了规矩,人才会有做人的底线和原则 

    家庭里立下的规矩,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 

    父母也应该用规矩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面,更不能随心所欲。 

    比如答应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不仅是关乎威信的事情,更是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守规矩的好榜样。 

    父母的一举一动,会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底;家庭的环境,会最终反映在孩子未来漫长的人生之中。 

    父母改变观念,陪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是培养优秀孩子的灵丹妙药。

    有规矩的家庭,才养得出感恩的孩子

    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声音:中国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之爱子,是天性也是本能。

    甚至绝大部分的中国父母,穷其一生都在为孩子而活。 

    孩子还小的时候,怕摔着,怕碰着,怕衣服穿少了,怕饭菜不可口......

    孩子长大后,又帮着填志愿、找工作、找房子......恨不得事事都帮孩子做好决定,铺平道路。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成长的只是身体,而非心智

    还记得那个“机场弑母案”的留学生汪佳晶吗? 

    在日本留学五年,汪佳晶的所有吃穿用度都由母亲提供,而他花钱一向大手大脚,经常呼朋唤友去一些高档区域消费,每次消费逾万元。 

    而母亲的收入,不过每月7000元,但她依然倾尽所有,儿子一伸手,她就四处筹钱给儿子寄过去。 

    直到她四处举债,再也拿不出钱时,汪佳晶也没有体谅母亲的不易,反而把不满升级为怨恨,对母亲持刀相向。

    父母无休止、无条件的付出,只能养出寄生虫式的巨婴,没有半分反哺感恩之意。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即便父母付出再多,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常态,一旦这种常态被打破,心中的怨恨就会吞噬他。 

    很多父母都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但其实,最好的东西往往是不需要刻意去寻找的,因为它一直在身边。 

    那是高质量的陪伴,是坚定的眼神和深沉的爱。 

    立规矩,就是修身的开始;有规矩的家庭,才称得上“家齐” 

    有个比喻说得极妙:养孩子如放风筝,既要它飞得高,又要它不断线。 

    规矩,就是那条线。

    孩子可以自己去往广阔的天地,而规矩的意义,是让他守得住本心,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迷失了方向。

    至于如何立规矩,请记住这三点:

    首先,是“内外一致”

    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那在外边也同样不允许。

    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在外一套。 

    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困惑,无所适从。 

    其次,是“全家一致”

    立规矩最怕的,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不一致。 

    比如你刚定下“每周只能吃一块巧克力”的规矩,家里老人转身就给孩子买一堆吃个够。 

    这样的规矩,立不起来。 

    最后,是“态度一致” 

    家长在立规矩前后,态度要坚定,不能朝令夕改。 

    要让孩子意识到:不合理的要求,是不可能被满足的。 

    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混乱,才能明白规则的边界,才能真正建立起规则意识。

    规矩的目的不是禁锢,不是限制,而是教育。 

    需要守规矩的,也不只是孩子,更是父母。

    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胜过任何教诲。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