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青少年心理特点

    依赖、独立并存的青少年

    农耕时代,13岁的孩子打死2只兔子,就宣布自己长大成人。儿童在那时是直接过渡到成人的。青少年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指从儿童到成人之间的阶段。一般称青春期,跨度在12到22岁,比较集中发生在13到18岁。这是青少年性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

    马戏团的空中飞人。杂技演员手抓一个秋千,在高空悠荡,借由惯性抓向另一个秋千。稳稳抓住的一瞬好帅。可当他们放手,还没抓到另一个秋千的“瞬间”,手里是空的……

    期间看得见的变化是小个子变大高子,声音变粗,脸上长痘,性器官发展发育。看不见的变化,作为总指挥部的大脑像极了大规模的施工现场,大量神经元、神经突触等着被修剪、整合……

    人的一生除了刚出生的头一个月,再没有哪一个阶段能比青春期发展得更快的了。

    青春期就是每天都有变化、有各种不确定的陌生。

    青少年本就是偏激、偏激到走极端。

    青少年是矛盾的,他们在冲向下一个秋千时的满怀希望与胆怯和想停留在原地的依赖与渴望间犹疑。

    成人对待青少年也如此矛盾,像对待儿童一样管理和控制,做错事了却像对成人一样要求......

    青少年是活力的,他们需要要学习建立同伴关系,对那些仍然将他们当小孩子管理并极具控制欲的父母说“NO”。他们需要将攻击性和力比多从劳作与锻炼中释放,在深度情感连接中流淌。他们需要在痛苦、孤独和迷茫时用早年学到的各种特长来消化苦难。

    然而现实的他们要早到晚时时“深耕”于书桌前。相当一部分持续累积的攻击性无法在学习、竞争中升华。

    他们面临缺失能消减情绪能量的大运动等特长;面临在修复过往时,早年没有被抱持住、退回到幻想的攻击性因为现实的失控被激活;面临每天“受虐”的学习,在现实中失了外在和内在的空间……青少年的攻击调性不断向内。抑郁成为常态。

    脑补青春期的画面,背着过去,负重当下,迈向远方。

    青春期是段痛苦的心理发育时期,但是,经历这时期的痛苦也是为未来的生活积累能量,积累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痛苦的免疫力。

    作为成人的我们不能假装有办法让青少年这段时期活得轻松,或以“好的成绩”来粉饰太平。

    但我们可以告知青少年学会接纳这种生活中的不轻松,这是未来生活的常态。正是生活中到处是坑,才教会他们不断地跳跃坎坷的能力。

    青少年应如其所示的被对待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6年11月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设计作品《名校生抑郁,“天之骄子”的价值困境》真实的记录了部分深受郁抑郁症困扰的学子。

    这些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都是最好、最乖的学生,未来可以大有所成的“天之骄子”,然而他们却深陷人生价值困境。

    一个外人看起来青春美貌的女孩,暗自祈祷自己能在25岁患上重疾,从而“自然”离世。

    原来她所有的“优秀”都无法发自内心地拥有成就感,仅仅是为了感受到被别人“看重”。

    翻开她的成长史,发现母亲年轻时学习好却没有文凭,她成为母亲的全部希望。当被确诊重度抑郁,母亲认为她“在为不求上进找借口”。

    她空心,因为她活成了母亲的延伸物,她重度抑郁,因为她要找寻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不过是她想要被当作一个独立、真实的人被如其所是的对待和养育的极致呐喊。

    教育内卷,少有孩子幸免,不知哪天遇难。当父母把孩子成绩好当做合理的期待、要求时,是在把孩子当成学习的苦力在使用。

    于是上学于孩子是在打工,给父母赚工分。

    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重要时期,当内在被抽空,为别人学,为别人做,为别人活,自己在哪儿?

    孩子和成人是两极,成人活在社会价值系统,如职务、地位、薪水,当然也包括分数与大学。孩子活在生命价值系统,比如得到多少爱、尊重、理解、支持。

    孩子内在是否充盈、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成长的动荡,一方面看要看此前生命价值系统的存储,一方面要继续从父母那里汲取能量。这需要父母、学校、社会当然主要是养育者给予孩子内在足够的安全和温暖,而不是用社会价值系统功利的对待和衡量尚处于儿童和成人过度期的青少年。

    毕竟,最对得起生命的状态,不应该是非凡的成就,不应该是成为了不起的人,不应该是学习成绩顶尖。应该是,爱生命,爱生活,爱活着。

    还原青少年的活力,需要走近他们,看看是什么阻止了他们生命的绽放,是什么压抑了他们的心灵,是谁置换了他们活着的动机,偷走了他们内核。

    每一个青少年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愿他们带着生命的活力,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真诚的邀请你进入青少年成长课堂,一起走进、走近青少年。看看他们生命的活力和多彩,发现你不知道的他们。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