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分离是成长的心理需求

    父母的需求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对孩子百般付出同时又百般指责呢?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

    一个人心中有什么,就可以看到别人什么。

    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他们从自己身上看不到价值,终其一生找不到生而为人的意义。无意义感会让他们感觉如飘荡在水中的浮萍,头空根浅。

    而此时,孩子便是他们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需要为孩子过度付出来完善自己的价值。

    过度的付出,是一种越界行为,这种行为的动力需求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是父母需要自己的付出感。而这种付出感一方面压榨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一方面为父母积攒了道德资本。压榨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便给父母制造了一个可以指责的漏洞;积攒了道德资本,便可以肆无忌惮的指责而不用担心孩子反击。

    有些父母是需要对孩子说“你不行”才能显得“我还可以”的。

    他们随时可以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孩子处处有缺陷,自己才是完美的。而当孩子拒绝父母如此指责时,便如一枚炸弹炸毁了他们赖以为生的自尊体系。

    所以,他们不允许孩子说自己的一点不好,恰恰是因为他们只有这一点感到好的地方。

    这样的父母,不是真的为孩子好,他们需要的是靠吸食孩子来滋养自己。

    孩子的需求

    孩子之所以不买父母的账,是因为孩子作为一个人,有着天然的感受力,感受得到来自父母的付出是不是为了自己。

    真正善意的付出感,是不会给孩子带去不适的。这种感觉的来源是作为父母,知道自己有义务为未成年的孩子提供帮助,或者有多余的精力愿意服务成年的孩子,仅此而已。

    这样的帮助和服务会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自愿的,自愿即无偿的,如果这种付出背后附加希望孩子顺从自己意愿,包容自己情绪,那就是一种交易,一种对孩子不平等的情感要挟。

    第二,有界限的,对于有些问题,比如收拾房间,物品选择,是孩子的事,父母会尊重孩子意愿。

    举个例子,我女儿房间经常让我产生一种幻觉,推开房门如同来到了废品回收站。这使得我经常一边痛斥她,一边清理她的房间。

    而结果是她抱怨我把她最喜欢的盒子扔掉了,我指责她谁让她自己什么都不干。

    这就是一种虚伪的帮忙。看不上她房间的是我,要去收拾的也是我,而孩子并不需要。作为一个孩子,她可能非常享受随手可以拿到自己东西的感受。

    我不是自愿的,是充满抱怨的,我的女儿竟然没有和我一样喜欢整洁;我也是无界限的,我随意扔掉了她的东西,并没有考虑她的感受。

    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我的需要,而不是她的。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我一边收拾一边指责她的那一刻,很爽。

    我也深刻地体验到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不爽”转嫁到孩子身上,是一件多么容易而不用承担后果的事。

    如果一个家庭里常年这个样子,结局只有两个,孩子要么自暴自弃,毫无活力,只能被动的接受他人指令;要么就是叛逆,凡事都和父母对着干。

    成长的需求

    或许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就是拒绝他人的好意,这种拒绝总是被冠以“不知好歹”“不知感恩”,貌似良知都受到了威胁。

    所以,最难以识别的情感操控就是在“为你好”的掩饰下,用自我牺牲、自我感动式的弱者形象去隐形操控他人。

    面对这样的带有情感绑架的好意,是不是左右为难,怎么办?

    1 拉开距离。任何两个人的关系是有一个最适宜的距离的。感受你最适宜的距离,然后就把父母放到这个距离之外。

    现实中有些父母,他们自身毫无反思能力,让他们反思如同太岁头上动土,会勃然大怒。最好不要与这样的父母住得太近,与其保持物理距离是最好的选择。

    2 告别愧疚。这个世界上最难以耐受的就是愧疚感,如果无法保持物理距离,单纯把父母好意拒之门外,好像也有一种抛弃父母的感觉。

    那我们就来看一下什么是抛弃,如果你远离或拒绝父母后,他们无法独立生存,生命有危险,才叫抛弃。对于父母,我们不会这样抛弃;而对于要负责他们的情绪,我们也没这个义务。

    3 放弃拯救。保持距离,拒绝好意,这些都只是在做自己。因为很多人从未被允许做自己,所以做自己会恐慌。

    这样的你可能从小就承接父母的焦虑。要知道,大人的生存空间比孩子要大的多,一个独立的大人是不需要一个孩子来包容自己的。而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被迫处处去迎合父母,孩子就无从发展,无法独立,那又如何承担得起他人情绪呢。

    所以,放弃吧,你儿时没能拯救的,现在也无力回天了。

    4 坚持立场。或许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亲戚邻里跳出来说“父母是好意,你应该理解父母。”

    “应该理解”这个组合,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这是因为,理解,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是基于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来衡量的。当理解被赋予“应该”二字时,便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不仅如此,这句话还是个浆糊逻辑,无因果关系。这就像你给了别人一颗糖,就不能再以此为据打他一拳。如果这样,没人会想要那颗糖的,不是吗?

    只有当父母在付出时不再指望孩子理解自己,真正的理解才会发生。但对有些父母,这一点难如登天,那就去远离这种消耗型的关系,拒绝沉重的好意,去选择轻松的关系。

    毕竟,每个人只能肩负自己的成长,父母是,你也是。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