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的孩子
你的孩子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
他们机智聪敏,但却总是“不合群”:
有的孩子说自己是班里唯一没有被邀请参加生日会的人。
有的孩子说分组作业从没人愿意跟自己一组。
有的孩子总是必须占据主动,必须听他的。
有的孩子在社交场合比较笨拙,感到紧张或者过于在意自己喜欢的事物,让他们看起来退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意走出来与人交往。
有的孩子永远形单影只,没什么朋友。
他们看上去那么聪明,却那么孤单。
社交问题可能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发展成更严重的问题,进入成年时期后,缺乏社交技能不仅让他们在社会上受到排挤,而且可能影响他们就业、职业转换或者追求自己的梦想,也可能影响与上级的沟通和升职。 虽然父母们也做过很多努力,带孩子走出家门,鼓励孩子主动跟朋友示好,跟老师和其他家长沟通,积极改善孩子正在被孤立和被欺负的情况。但是最后发现其实这些方法都不能带来根本的改变,你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和社交。
你的孩子可能是社交技能缺乏
有的孩子不会识别社交信号,或者在自我行为管理方面有困难,儿童发展专家把这种情况称为社交技能缺乏,或者称其为缺陷。
社交技能缺乏,主要是指孩子的社交感知和回应系统不够灵敏,一直无法准确地解读社交信号,无法理解社交关系中的潜规则,或者无法根据别的孩子的反应或者社交场景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
社交技能缺乏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最常见的一个原因是大脑中管理社交行为复杂联系的部分,即大脑中的执行功能网络,没有得到均衡发展。执行功能网络是各种能力的汇聚中枢,这些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其他的认知或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元认知(大局观、全局感),以及根据他人的反应适当调整自身行为的能力。
这些是孩子进行良好社交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简而言之,如果孩子的这些基本能力薄弱,那么他在理解和把握社交活动方面就有困难,以下这些方面就会出现问题。
在社交环境中关注到的内容
对朋友需求和反应的观察理解
应对失望、沮丧或其他情绪的方式
看待友谊的方式
应对新环境或者社交环境变化的方式
关注点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孩子每天的社交活动是否顺利上面。当我们观察孩子,留意他们的执行功能相关技能的发展情况时,需要时刻牢记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技能引导孩子在生活、工作以及寻找归属感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作为父母,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帮孩子做好将来生存和发展的准备。
7条社交必杀技
1、学会控制情绪而不要被情绪控制
当发生剧烈的情绪波动时,你自己心中要有所警惕。你需要学会调整自己,而不要期望他人为你做出改变。你需要学会应对失望,学会控制情绪,而不要被情绪击溃。
2、学会观察环境
一个环境中的主导情绪、主要氛围是什么样的?人们是不是正在进行某项活动或者正在进行一场对话?这些活动是预先安排、角色确定的,还是组织松散、自由随意的?你在这个场合里需要如何表现,采用什么样的语调才显得言行得体?他人对你有何期望?
3、主动一点
这包括主动介绍自己,主动发起一个对话,或者听到别人的询问后积极应答。甚至一个微笑或者礼貌的感谢都足以向他人发出一个信号,告诉他们你待人友善、乐于交往。有时候,主动一点还包括主动向前迈一步而不是远远观望,甚至宅在家里不出门。
4、读懂社交信号和隐秘规则,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不仅需要你学会察言观色,还需要懂得随机应变来适应这些规则。口头信号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求你能听懂他人的言外之意,如果你通常只在乎自己的想法而不考虑他人的想法,那么这一点也不容易做到。
5、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理解他人的角度,是指要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他人的动机和反应。你不仅要看懂他人的行为,还要理解你自己的每一个行为给他人留下的印象,而别人会根据这种印象对待你。
6、保持灵活和适应
不要当规则审查员,要懂得自己不是永远正确的。你要意识到,让步是社交活动的组成部分,有时候友谊和群体的想法比分辨对错更重要。不要热衷于争辩,要懂得适时放弃争论和接受拒绝。
7、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
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这就是指分辨公开场合和私密场合,说话不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那会让老师和同学感到伤心或者尴尬,比如不要说“你穿裙子显得很胖”或者“我妈说你很懒”。10岁的孩子则需要学会判断朋友希望听到哪些内容,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他们喜欢谈论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还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语气、表达方式,根据周围人的年龄和兴趣选择谈论的内容。 一般来说,孩子总会在某些技能方面有所欠缺,所以他们才需要父母的帮助。
重视那些成功的经验
当孩子打算改善自己所不擅长的行为方式时,他首先需要相信改变是可能的。那些能够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的经历,都是一种激励。 我们一向期待孩子能够取得进步,然而最难的地方在于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进步。所以,我们谈论很多的一个话题就是“笃定”。如果孩子擅长某方面的事情,并且记得自己曾经表现非常出色,那么我们就帮助他回顾过去的经历。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时刻。这样做可以让记忆中的经历重新变得鲜活起来。在社交场景中,吸取经验并在新的场景中运用,是一项有多种好处的执行功能类社交技能。
这样孩子就能够明白自己的行为什么时候行之有效,什么时候效果不佳。他会记住别人的具体反应或者某个具体场景,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就会吸取经验教训。
记忆中任何一段成功的经历,都是通往自信的捷径。
我们身为父母,通常会对孩子的成绩表示赞赏。然而作为教练,我们关键的任务是让孩子记住成功的自信与喜悦。要反复提醒孩子“你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说“告诉我你上次怎么做到的,当时有什么感受?”对过去经历的肯定和探讨,会让记忆变成对自己的“确知”。
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自己的经验表明,很多事情他是可以做到的,尤其是他们擅长的事情。孩子在训练活动中遇到新的挑战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勇敢地向前跨越。这勇敢的一步并非出于盲目的自信,而是他们对自己的“确知”。
习惯的力量
我们讨论的人们必备的社交技能,不仅是指某项技能的临场发挥,而且是指人的行为习惯。一个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18~254天,或者说需要平均66天的时间。社交技能训练计划也符合这一规律。
练习观察环境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活动,它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对某种认识和某种思维习惯坚持得越久,这种认识和习惯就越稳固。大脑回路,即神经元组成的网络所构造的路径也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大脑会主动消除很少用到的路径而强化用得多的路径。
因此,孩子自己的叙事逻辑会变成一种自我对话,成为鼓励或者压抑孩子行为的内在声音。研究表明,在人的头脑中,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会强化自己对消极想法和经历的反应,削弱积极想法和经历对人的影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自我对话会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不行。我太笨。我不会……我不是……我永远不……这类自我对话让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难脱离原有轨道,反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尽早消除阻碍孩子发展的思维习惯,防止那些消极的思维习惯变得根深蒂固,引导孩子修正自己的叙事逻辑和内心对话方式。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点滴之间积累,帮助孩子掌握这些技能,强化大脑中产生积极行为的脑回路。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