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心理词语解析—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也许是原生家庭中,情感被忽略、否认和漠视引起的。和父母不亲近的人,都经历过同一种失望,总觉得自己是“没有人撑伞的孩子”。所以长大以后,不仅和父母,和伴侣、兄弟姐妹等也心理上充满距离感,没什么分享欲,平时很少联系。在外遇到困难、受到委屈也不会跟周围的人讲。

    01)和父母不亲近

    遇到什么事情跟家人倾诉,家人第一反应是指责,而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导致自己遇到问题再也不想跟家人说了。如果一个孩子在自我暴露或表达情绪时,总是被家长忽视、冷落,甚至被嘲讽。长大后就会形成一种核心认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一件非常危险且羞耻的事情,就会难以顺利习得情绪调节及表达的技巧。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不理解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有个网友的经历看得特别令人难过:“我爸妈不知道我抑郁症,一般我是晚上关灯之后才躲被窝里偷偷哭。但昨晚我没忍住,一不小心哭了出来。我妈只有一句话:你有病啊!”即便你已经难受到全身发抖,她只觉得你在演戏。”当身边的人长期这么对待你,很多人都不会有分享和倾诉的欲望了。

    因为你知道,除了迎来指责和否认,让自己更加受伤,得不到任何期待的正面反馈。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失望性情感隔离」。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和本该很亲近的人,却没有很亲的感觉。比如和父母、伴侣、兄弟姐妹等,心理上充满距离感,没什么分享欲,平时很少联系,在外遇到困难、受到委屈也不会跟周围的人讲。情感隔离者潜意识中已经生成一个观念:对方是无法理解自己的,是靠不住的,我只能靠自己。

    02)自我防御机制

    关系中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情感被忽略、否认和漠视引起的。而一旦「失望性情感隔离」形成,轻则关系会变得虚假而脆弱,彼此越走越远,严重者甚至是关系断裂,造成悲剧。

    我们最痛苦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本该最爱你、最重视你、最该保护你的人,却完全不理解、不支持你,甚至踩踏你原本已经受伤的心,形成二次伤害。心理学家荣格说:“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最要紧的感受。”

    一旦陷入“失望性情感隔离”,人极度容易丧失安全感,总觉得自己是“没有人撑伞的孩子”。

    小时候在自卑和自我怀疑中度过。长大之后,又容易因为对身边人的不信任,在亲密关系上遇到障碍,成为不安全依恋类型,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于是既渴望被爱,又害怕被抛弃,总是患得患失,想依赖又害怕再次受伤,习惯用“假性独立”作自我防御。

    03)投射到生活中

    每个孩子其实都不是很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情绪,也不懂得怎样纾解。孩子们并不明白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是阶段性的,需要父母接纳和引导。如果父母否认了孩子的情绪,或者指责谩骂,时间长了,孩子会被压垮,或者在长大之后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对待自己身边的人。

    对于和情感隔离者相交不深的人来说,交往是让人觉得很舒服的一件事。总是彬彬有礼、细心体贴,也很注重个人隐私,相处起来“有分寸感”。一旦试图建立起更深刻的联结,这种“分寸”就会反向成为刺痛你的利箭——他们依旧是那么彬彬有礼、细心体贴。这种行为的本质,是情感隔离者对于人际关系的不信任。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有一个生存姿态是“超理智”。对于情感隔离者来说,感受不重要,客观现实才重要。

    情绪的表达与自我暴露都需要长久地练习。对于习惯了掩藏自己真实感受的情感隔离者而言,这种“超脱”甚至会变得不受控制。久而久之,它们可能会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感到“麻木”,就算想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也不知道从何说起,甚至情绪功能失调。

    失控的情感隔离影响的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发展,还会更容易选择过度工作: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无需情感投入的工作上,自己也就拥有了“我没时间处理感情”的正当理由。

    04)投射到亲密关系中

    情感隔离者在亲密关系中,看起来总是很平和,永远也吵不起来,不论发生了什么。面对他,总像面对一堵墙。可没有争吵不等于爱。和一个没有感受的人相处,伴侣感受到的,是时时刻刻的拒绝。

    所谓亲密,是指我们有共同的情感体验。而这部分,往往被超理智的人隔离掉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当一种感情太强烈了,无法承受时,干脆就把这种感情压抑掉。这就意味着它没有了,“我也就安全了。”或者是,“我不能轻易表达真实的自己,会被拒绝的。”

    他们忽略自己的同时,也忽略了别人。但不去看,不去承担,该发生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吗。

    隔离的伴侣,并不是不爱。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不会和情绪相处,特别是负面的。

    05)如果,你的伴侣是情感隔离型的

    1、多一些包容,引导他一点点表达情绪

    情感隔离的人,面对激烈的情绪总是不知所措。为了对抗这种激烈,他们会习惯性地把自己裹起来。所以,首先要让他们知道:有情绪是可以的。

    怎么做呢?发生矛盾时,多一点耐心,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觉。试着温和一点,告诉他:“分歧是难免的,哪些地方让你不舒服了,可以告诉我,我们一起解决。”让他感受到安全。他如果生气,不要急着指责;他如果哭了,就让他哭一会儿。

    给一个空间,让他在里面安全地暴露情绪,让他慢慢跟自己贴近。前阵子,在豆瓣看到一个话题:你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听到最受用的一句话。点赞很高的那个回答,第一句就是“这里很安全,你可以放心地哭出来。”很多时候,情绪只有被允许,才能正常流露出来。情绪流动之后,人才会变得鲜活。

    2、重视表达,让他觉得表达是有用的

    有一些倾听者,自身是焦虑型的。面对脆弱或者负面事件,第一反应就是很焦虑。比较常见的就是,否认别人的感受,或者指责对方。“你啊,就是容易想太多,乐观点就好了。”“这有什么好难过的,每个人都压力大,你是不是太脆弱了……”这样的回应,反而让人更不愿意表达了。

    什么是情绪价值?我们可以理解为:看见并理解关系中另一半的情绪,帮助对方表达、排解情绪,减轻对方的情绪障碍。

    对情感隔离的人来说,表达感受是不太容易的。所以一旦他们表达了。试着给他们一些正向的反馈,做一些积极的调整。比如,他说自己很累,搞清楚他累的点是什么,是做家务累?还是心累?一旦他们发现,遇到事情,除了逃避还可以好好沟通解决,慢慢的就能学习到新的行为模式。

    3、通过深层连接,长期建立信任

    伴侣刀枪不入,真的是件很让人抓狂的事儿。但是这种时候,如果你能稳住自己,不被情绪裹挟。好好地说话,好好地解决问题。他也会学习到新的经验。在关系中建立信任,需要以爱为支撑,通过稳定、长期的努力。

    而且,真实的关系才最有力量。如果暂时没有力量做到的部分,我们也可以承认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不需要一直用“稳定的情绪”“无条件接纳”等标准苛求自己。就算接不住对方的情绪发了火,也可以在事后坦诚自己的感受:“看到你那么崩溃的时候,我也感觉很无助,不知道怎么帮到你。”“对不起啊,我刚刚也被情绪控制住了。”这会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脆弱的自己,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接住另一个人的所有情绪,反而可以让关系走得更深的理解和连接。

    06)如果,你是关系里那个情感隔离的人

    1、学会对父母、亲人等关系失望

    如果小时候父母没能接住你的情绪,先大大地拥抱受伤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通过隐藏情绪来保护自己。可渐渐地,我们再听不到一些表达真实情绪的声音,也看不见了那一部分真实的自己。

    然后,我们可以尝试跳出关系,从更高的视角去理解这份体验。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所看重的人,或许也是伤痕累累的人,没有力量抱持你。

    学会对关系失望,允许和接受对方不可能完全理解和接纳你,降低期待,是一个人成长变好的开始。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当我们不断学习成长,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改变,周边人也会被带动。甚至原来困扰你的问题都有可能消失。

    2、试着沟通内心的想法

    我们有必要,相信自己的成长性和创造性。情绪并不可怕,试着做一些情绪宣泄,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试着把深埋在心底的情绪发出来。可以是写在纸上,再烧掉。可以是找一个树洞,尽情倾诉。

    其次,你要学习新的应对模式。失落时,伤心时,怎么表达情绪,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也不伤害别人的方式。所有的方法都可以尝试,不管过去怎样,只要你愿意改变,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试试看,把藏在心里的,没机会说的话,好好表达出来。去掉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可以学习非暴力沟通表达方式,也可以学习用爱的语言去准确表达自己,这都只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除了表达诚恳,我们也需要让自己不过分沉浸于伤害中,站在更大的立场上去理解彼此。

    3、提高自己的承受力

    重建自己的力量,提高面对问题的承受力,才能接纳住身边人的脆弱和情绪。而力量重建是个长期的过程,既包括在认知层面提升改变,也包括在实际生活当中,通过突破自己脆弱的部分,勇敢解决问题。

    曾有个来访者,最怕和人吵架、沟通,性格软弱。每当妻子向他倾诉婆媳矛盾,他总是说“她毕竟是我妈”,搪塞过去。平时一听到她们争吵抱怨就想逃,能加班就加班。后来妻子忍不下去,提出离婚。他一下子慌了,接受心理咨询才发现,他这种“和稀泥”的态度,原本目的是避免矛盾的。然而却因为双方诉求和情绪都得不到正面回应,导致家庭关系越发剑拔弩张。在咨询师建议下,他反思了自己的不成熟,并承诺减少加班和应酬,承担更多的育儿责任,事情最终有了转机。

    情感隔离者在关系中,往往会给伴侣这种感觉:和喜欢的人已经很熟悉,但总感觉走不进对方内心。情感隔离者并非没有与他人深刻交往的能力,很多时候他们的共情力甚至超乎常人。然而,这些人就是在关系中,做着仿佛一个情绪无能者才会做的事情。

    情感隔离者的超脱,一方面是将情感超脱作为一种柔和的拒绝策略。因为,直接了当地说“不”会破坏人际关系,因此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对方识趣地知难而退。在不舒适的情境里感到焦虑和不安的时候,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变得疏远和冷漠。

    另一方面则可能源自于原生家庭的依恋关系模型。如果一个孩子在自我暴露或表达情绪时,总是被家长忽视、冷落,甚至被嘲讽,就难以顺利习得情绪调节及表达的技巧。

    还有就是成年后形成的依恋创伤。比如,曾被伤害的情感经历使之无法在不安全的情境下暴露自己,尽一切努力让自己的伴侣开心,为了维持关系,牺牲自己的需要和原则等等。

    这也许是一种自保,但在之后的生活中,也成了一种制约。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遗传和心理创伤都不能支配你,无论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你都能选择未来”。

    过去的不幸,如果可以在亲密关系里治愈,是幸运的。不管是不是一个隔离的人,我们都需要找到那条路:如何跟伴侣表达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愿我们,成为行走的爱,既敢敞开信任他人,也不再让身边人失望,而是成为爱的滋养源泉。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