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爱挑剔的父母对孩子的心理伤害

    场景一:

    孩子语文和数学都考了99分,妈妈问:“为什么不是双百分,那一分扣在哪里去了?”

    孩子回答:“粗心了。”

    随后妈妈说了一堆对孩子不满的话。

    场景二:

    孩子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我艺术节得了第一名。”

    妈妈立马批评道:“给我多放点心思在学习上面,你看你的书那么新,一点都不认真…”

    孩子说:“我的语文书都翻烂了。”

    结果妈妈又找到了问题:“一点都不知道爱惜!”

    对于这些情景,不少网友表示感同身受:在挑剔的父母眼里,不管怎么努力,他都能挑出你身上的问题和不足。

    这是一种很深的绝望感和压迫感。

    这种压力,会让孩子充满不安和焦虑,难以放松、自由地探索和成长,抑制了孩子的潜能。

    有些家长会觉得,挑出孩子身上的毛病和问题,才能帮助他更好地进步啊。事实果真如此吗?

    挑剔的父母,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

    一是要求很高,标准很苛刻

    这类父母,通常对孩子抱着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要求很高,标准苛刻。

    在他们的想象中,有一个“完美小孩”的形象,一旦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没达到他的要求,便会产生心理落差,对孩子感到失望、不满,批评之声随之而来。

    比如:孩子的字写得不够好、作业做得不够快、成绩没有名列前茅;起床太慢、动作磨蹭、做事笨手笨脚······

    由于预期目标定得太高,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许多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和问题,都让哪些挑剔的家长们如临大敌,当成很严重的缺点来攻击孩子。

    二是总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要求孩子

    还有一类父母的挑剔,源于较强的控制欲,他们对事情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于是也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一旦孩子没有严格按照他的想法来,便会认为是孩子的不好。

    比如:想让孩子周六写好作业,周日再出去玩,结果孩子自己打算周六出去玩,周日再回来写作业,家长就批评孩子“不想写作业、拖延。”

    家长想让孩子学师范专业,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其他专业,家长就念叨孩子:“选的什么专业!哪有当老师稳定?”

    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在很多非原则性的事情上,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这并不意味着不好或者错误。

    父母的挑剔,是对孩子的否定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评价深刻影响着他对自己的认知。

    如果家长经常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批评、否定孩子,就是在不断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你不行,你不好,你得听我的。”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自我价值感低,内心敏感自卑。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终其一生都在寻求他人的认可,会过得很累,很不快乐。

    更严重的是,当他们为人父母后,也会用同样挑剔的方式养育孩子。

    就像一位妈妈所说:

    “从小就是被挑剔指责长大,忍不住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自己的不自信,导致了孩子的不自信。”

    挑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限制了孩子成长潜能的发挥。因为不自信,会让孩子泄气,从而缺乏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如果家长指出来的都是不足,孩子可能从此丧失了画画的自信和热情,不敢自由地表达,甚至不愿意再画。

    放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如果家长经常传递给孩子负面的信息:

    ”字写得不够工整”、“这么简单的题都能错,真是笨”、“作业写得太慢了”······

    孩子便会对学习感到压力和负担,因而产生逃避、厌学的心理。

    只有家长接纳孩子的不足,孩子才敢于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在你面前。

    否则,他会通过撒谎、隐瞒、逃避的方式,藏起自己的不足和弱势。问题掩盖起来了,将给未来埋下更大的隐患。

    父母的挑剔,会让孩子失去沟通的欲望

    曾有一项调查,探讨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的原因,有许多孩子表示:

    “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人,谁会有意愿和他沟通?”

    挑剔的父母正是如此,他们在和孩子沟通时,往往会站在一种绝对正确的立场,去挑出孩子的错处,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比如,孩子和家长分享与朋友间的趣事,父母并不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种乐趣,反而开始指点起孩子,“你是不是整天在学校不好好学习?”

    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回家抱怨两句,家长却开始说起孩子的不是:“我看就是你不对,要不老师无缘无故批评你?”

    亲子沟通,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情绪的共鸣,而非对错。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心情,这样,彼此的交流才有了意义。

    居高临下的指点、说教,只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厌烦,自然渐渐失去了交流的意愿。

    而且,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孩子其实很敏感,很容易就能从父母说话的语气、态度中辨别他们对自己的爱和认可程度。

    父母的否定、质疑,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接纳、不被爱,并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选择避免交流。

    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会在一次次的失望和沮丧中离父母越来越远。

    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他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视频中,小提琴大师Zer正在给一位亚裔小女孩上指导课。一堂课下来,孩子的动作慢慢舒展开来。

    但无论Zer怎么引导,孩子的脸上始终看不见笑容。

    最后,Zer找到了坐在台下的母亲,接连问了她几个问题:

    “您认为您的女儿漂亮吗”“您觉得她的琴拉得好吗”

    女孩的妈妈对这些问题,统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接下来的一幕,是这个视频最意味深长的一部分。Zer对女孩母亲坦言道:

    “我很担心,目前孩子很难微笑,我看到您的焦虑正在她身上蔓延。
    父母唯一的工作,就是让孩子快乐地蹦蹦跳跳。
    今天这堂课真正的转变不在孩子,而是在您身上……”

    这是给女孩母亲的一课,也是给所有家长的一课。

    如果你希望孩子蓬勃向上地发展,那就一定不能只盯着他的缺点和不足,这只会让他越来越压抑、不自信、畏畏缩缩。

    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被人肯定与欣赏的需求。父母的肯定,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在父母的认可和欣赏中,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性格乐观自信,勇于尝试、探索,生命是舒展的、自由的。

    这样的状态,才有利于激发出孩子最大的潜能。

    养育孩子,父母一定不能太挑剔,多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接纳孩子的特点和不足,抓大放小,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做善于发现和欣赏孩子优点的父母,用优势带动不足,孩子才会在良性循环中越变越好。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