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消减孩子怒气的游戏

    我曾有一次和小学3年级的小明玩卡片游戏,那天他在游戏中大败,而后将卡片撕个粉碎,倒在地板上开始要赖。

    初中1年级的真真不太愿意听别人讲话,更多的时候是自己说自己的,当有一次她讲到和小朋友打架的事时,我只是稍微客现地问了一下,她就开始发脾气。

    上面这两个孩子的共同点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这是有原因的。小明爸爸酗酒,他是在爸爸的殴打下长大的,而真真的妈妈从真真很小的时候就对她实行放养政策。虽然他们对自己不称职的父母也感到很不满,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怒气。

    即使父母不存在上述情况,有些孩子也特别爱生气、发火。这些孩子对于小事也会无理取闹,会打妈妈、扔电话、剪地毯、撕东西,用这种过激的行为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除了这些,对学校生活也难以适应,与同龄小伙伴很难相处。

    如果和爱生气的孩子整天斗气,妈妈会很累,一方面生孩子的气,一方面又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再忍耐一下。总是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妈妈会渐渐地讨厌孩子。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在问题扩大之前,妈妈要弄清楚孩子爱生气的理由,找到解决办法,以避免更大问题的发生。现在让我们通过游戏来探索如何让爱发脾气的孩子调整自己的火气。

    一、了解孩子为何出现攻击性行为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源于以下儿点:

    第一,缺乏与他人产生共感的能力

    容易出现攻击性的孩子不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尤其是无法预测如果自己做出这种攻击性行为后,对方会有何感受,因而会反复做出攻击性举动。

    第二,缺乏区分攻击性行为和非攻击性行为的能力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总是以敌对的心理来分析问题。例如如果偶然被其他孩子撞倒,他会认为对方是在故意挑衅,于是想发火报复。

    第三,缺乏自觉消减怒气的能力

    一般来说,正常的孩子在发火前会劝慰自己不可以冲动,要冷静,会慢慢平静下来调节自己的怒气。但是火气大的孩子缺乏让自平静下来的自我安慰能力,因此会因为一些琐事突然爆发怒火或者出现打人摔东西的行为。

    第四,缺乏应对和评价攻击性行为的能力

    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不知道该以什么来代替攻击性行为,缺乏对攻击性行为后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因此经常选择使用“暴力”。

    第五,缺乏感知怒火背后自己真实情感的能力

    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心中充满怒火,无法真正认识怒火背后隐藏的拒绝、伤痛、不安、惊慌等情感。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无法对接下来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

    第六,缺乏了解他人如何看待攻击性行为的能力

    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无法准确得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何种影响。虽然别人认为孩子的行为“很无理”,但孩子自己可能会认为他的行为“很强悍”。

    如果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后再来教育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给子耐心地指导,就会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二、让孩子在游戏中真实地表现自己

    所谓角色游戏指孩子在游戏中扮演他想扮演的人,比如在游戏中孩子可以假装自己是父母、是可怕的狮子或者是被囚禁的灰姑娘。角色游戏在孩子2岁的时候就可以玩,到5岁的时候能玩得很好,这是因为到了5岁以后,孩子的语言和认知能力明显发育,可以通过游戏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经验。在角色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创意性和认知能力得到发育,从而进一步消除内心的压力。

    下面是4岁男孩小宇和妈妈的游戏场景。妈妈因为小宇经常要赖不听话而苦恼不已。

    小宇:(拖着婴儿车来到妈妈面前)

    妈妈:这是什么?

    小宇:车子。

    妈妈:(看到小宇使劲地拖着婴儿车)布娃娃会掉下来的,慢一点儿。

    小宇:(继续使劲推,婴儿车翻倒了,布娃娃掉到了地板上)

    妈妈:哎呀,妈妈不是告诉你小心点儿吗?跟布娃娃说对不起。

    小宇:我要走了。

    妈妈:去哪里?把布娃娃捡起来放进车里。

    小宇:(重新推着婴儿车载着布娃娃)

    妈妈:慢点儿。

    小宇:慢点儿。

    妈妈!布娃娃很喜欢哦。说谢谢小宇哥哥呢。

    小宇:(突然用手抠布娃娃的眼睛)

    妈妈:那么抠布娃娃的眼睛布娃娃会很疼的。

    小宇:(打布娃娃)

    妈妈!啊呀,不可以这样,布娃娃会疼的。

    小宇:(把布娃娃扔在地板上不停地打着)

    妈妈:不可以。

    妈妈不停地管这管那,小宇的行为越来越粗鲁。小宇攻击的虽然只是布娃娃而不是真正的孩子,但是这种攻击性行为还是让妈妈担心不已。最后,孩子不断打着布娃娃,并且由于妈妈的阻止变本加厉。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妈妈凡事都要管自己,所以即使开始忍耐了好长一

    段时间,但只要找到了机会就会尽情发泄。在游戏时间里,应该相信孩子,包容孩子,让其能够享受游戏。

    如果妈妈把游戏态度作一下调整效果就会不一样。

    妈妈:这是什么?

    小宇:车子。

    小宇:(婴儿车翻倒了,布娃娃掉到了地板上)

    妈妈!(看到斌宇使劲地拖着婴儿车)原来想快点走啊。

    妈妈:哎呀,因为太用劲布娃娃掉出来了。

    小宇:(突然用手抠布娃娃的眼睛)

    妈妈:还抠眼睛。

    小宇:(打布娃娃)

    妈妈;这次又打布娃娃了。能跟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为什么这么做呢?

    如果能够自然地通过游戏加以引导,孩子就会向妈妈说出想说的话,妈妈也可以了解孩子打布娃娃的原因。在教育孩子有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之前,需要先了解为何出现这种行为。游戏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的心声,妈妈需要倾听这种心声。不要被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吓倒,以致忽视了隐藏在后面的孩子的真正心声。

    三、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要制订对策

    容易发火的孩子不知道在不发火的前提下该如何解决问题,因此在游戏中总是通过弄坏玩具、攻击妈妈、不让做什么就偏做什么来解决问题。妈妈如果强加制止反而让孩子更加反抗。当然,也不能完全纵容,妈妈需要做的是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5岁男孩小哲由于父母工作忙,所以和奶奶一起生活。小哲生性散漫、固执,具有攻击性。不论是对奶奶,还是对每周才见一次的爸爸妈妈都不友好,他也因此多次挨打,手都淤青了。与这种孩子的沟通应该是在提出对策的过程中进行的。例如,孩子在玩刀的时候如果

    想攻击对方,就提供给他一个大布偶,让他将注意力转到布偶身上,尽情打个够。如果孩子想玩棒球游戏,就给他一个海绵球让他尽情击打,尽情发泄他的精力。如果孩子想找布偶撒气的话,就给他一些橡皮泥任其随意揉捏。

    不要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要制订合理的对策来满足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成功地调节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四、在攻击性游戏中妈妈不要太强势

    经常发脾气的孩子只关心跟自己有关的事情,并总是以敌对的悲度来对待他人,即使是对方的一个很微小的举动也很容易刺激到他,让他产生攻击性。年龄越小的孩子、平时受管制越严的孩子这种倾向就越加明显。

    下面是6岁男孩小旭和妈妈的游戏场景。

    小旭:自行车。(拿出刀)

    妈妈:小旭试试看吧。

    小旭:(想用刀捅妈妈的肚子,又递给了妈妈一把刀)

    妈妈:(有力地挥舞着刀,回击孩子)

    小旭:(突然抢过妈妈的刀,双手握着刀挥舞着向妈妈捅过去)

    妈妈:妈妈好疼啊,做一次就应该停下来了。怎么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呢?

    妈妈本想和孩子津津有味地玩游戏,在孩子先发动攻击后对孩子进行回击,孩子吓了一跳,之后更加粗鲁地反击妈妈,最终让妈妈很生气。在游戏过程中保障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小旭妈妈如果改变一下自己的做法,效果会好很多。

    小旭:自行车。(拿出刀)

    妈妈:敏旭试试看吧。

    小旭:(想用刀捅妈妈的肚子,又递给了妈妈一把刀)

    妈妈!想和妈妈一起玩刀啊,刀怎么玩呢?

       这样说会好一点儿。但是如果妈妈比孩子先出手攻击的话,就要像下面这样说,帮助他重新找回安全感。

    妈妈:(挥舞着刀首先发动攻击)

    小旭:(突然抢过妈妈的刀,双手握着刀挥舞着攻击过去)

    妈妈:因为妈妈先出手,所以小旭吓了一跳吧。

    能从妈妈那里获得安全感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都会相信“我是安全的”。这样,温室里的花朵也能经得起狂风暴雨的考验。不仅如此,孩子因为知道了自己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所以能学着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五、让孩子和过去的不愉快说再见

    每个人都经历过伤心、悲痛,或者因为受到委屈,或者因为朋友的疏离,或者因为父母的偏爱,或者因为失去亲人。大部分的人都会将这种伤痛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但是对于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处理好这种情感,无法很好地

    调节情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如果孩子还处在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年龄,可以帮助孩子通过游戏来表达。

    下面是曾经在学校遭到群殴的小学5年级忠忠和咨询师的对话。

    忠忠: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生气了。

    咨询师:虽然说不知道为什么生气了,但是总是有原因的。

    忠忠: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咨询师:好吧,那么莫名其妙就生气,这让你问闷不乐吧?最近有没有生气呢?能详细说说吗?

    忠忠:没什么,我什么都没有做。他们就骂我打我,总之我被痛打一顿。只要想到那个领头打我的,我就气得牙痒痒,真的。

    咨询师:看你一想到这件事情就握紧拳头,当时一定挨了好多打吧。

    忠忠:啊,只是很生气,想抓住他的领子。

    如果通过语言将压抑的情感表达出来,孩子可以学会逐渐忘记伤痛的经历。如果过去的不快能得到释放和解决,才不会让过去的愤怒再妨碍到孩子现在的生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像忠忠一样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妈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通过游戏将情感表达出来。

    下面是小学5年级的心迪2年级的书诚姐弟俩和咨询师的谈话游戏。小姐弟俩经常闹矛盾。

    心迪:(掷骰子)

    书诚:四格,黄色。

    心迪:(翻开黄色卡片,读出上面的问题)向弟弟让步的时候会怎么想?

    心迪:心情不好也不坏。

    咨询师:向其他人让步时呢?

    心迪:除了他之外的其他人吗?会很烦。

    通过这种对话游戏可以揭开孩子过去的情感面纱。有的妈妈担心在家里做不了这种游戏,其实,这种形式的对话游戏完全可以融入于其他游戏中。比如玩掷色子游戏时,规定如果出现双数就说说开心的事情,如果出现单数就说说伤心的事情。在游戏过程中询问孩子平时不愿回答的事情,孩子更容易敞开心扉。试试看吧,孩子会欣然地跟过去的不愉快说再见。

    六、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些父母在相互沟通中发现,孩子发火或有暴力倾向时,多半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不安。但很多时候,孩子自己并不知道发火背后隐藏的真实的情感。如果孩子能确切地知道自己的情感,就会減少莫名其妙发火的次数。

    下面是小学3年级的秀、5年级的英英和妈妈一起游戏的场景。

    游戏内容是通过掷骰子让马移动,如果谁的马能进入写有数字的格子并按照里面卡片指示行动的话,谁就会得到硬币作为奖励。秀秀一个硬币都没有得到,而英英却得到了很多。

    英英:(读卡片)模仿小狗看到放学回来的主人时的行为。嗯,应该是高兴。(模仿小狗抱住秀秀)

    秀秀:(猛地推开英英,火冒三丈)为什么对着我做。

    英英:不对你对谁?

    妈妈:秀秀,这是游戏。为什么生气啊?

    秀秀为什么生气呢?因为只有姐姐一直得到硬币所以她心里不平衡。妈妈虽然也知道这个事实,但是不愿意看到秀秀生气,因为她经常这样发火,妈妈觉得这个毛病得改改,于是就批评了她。

    妈妈能够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但孩子自己能了解自己的想法吗?孩子大多时候并不知智道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突然发火、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此时了解孩子真实情感的妈妈应该将为些告诉孩子。

    秀秀表面上很生气,但实际上是心里很受伤。妈妈要如何告诉秀秀她自己的真实情感呢?如果妈妈将①处的说法改为“秀秀因为只有姐姐得到硬币所以伤心了吧”效果就好很多,这样孩子也了解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并学着自觉调整。

    七、包容孩子的消极情绪

    如果无视孩子的怒气,其问题行为就会渐渐恶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中也会同样出现。所以,妈妈首先要做的是尽快了解孩子的情感并加以调整。

    下面是小学6年级的珠、2年级的庆庆和妈妈一起游戏的场景。

    庆庆:(不断移动对自己有利的马)

    珠珠:不公平。

    妈妈!哈哈哈哈。

    珠珠:真的不公平。

    妈妈:庆庆是弟弟,让着他点儿。

    珠珠:我不玩了。

    在妈妈看来,6年级的姐姐应该让着2年级的弟弟,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因此在珠珠第一次说不公平的时候只是一笑而过。在珠珠忍无可忍再一次表达自己的委屈时,妈妈又劝珠珠让着弟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妈妈老是采取这种态度对待姐弟俩的话、珠珠心里面的委屈和郁闷会越积越多,怒火也越来越大。

    妈妈的态度应该作如下调整。

    庆庆:(不断移动对自己有利的马)

    珠珠:不公平。

    妈妈:真的很不公平啊。庆庆很想赢呢。

    珠珠:不能因为想赢就这么做啊,怎么可以这样?

    妈妈:珠珠要告诉庆庆应该怎么做。

    不要无视孩子的这种消极情绪,应该给孩子一个正确表达的机会。这样孩子能明白可以好好地表达这种情感,可以充分通过对话进行协商。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