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多的家长谈论孩子存在注意力缺陷、有多动症等问题。之前只是抱怨孩子不听话,而如今,家长越发被孩子的问题行为所困扰。
散漫的孩子不仅在学习上难以集中精力,在玩的过程中也不会长时间关注一种游戏,而是呈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过分活泼、活动量大。所以,养育一个散漫的孩子,妈妈是很辛苦的。有些孩子的行为让人完全无法理解,有些孩子的行为即使家长再努力也改变不了,还有些孩子的行为让人生气以致绝望。因此,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再怎么教育孩子,他还是一再犯错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孩子连一分钟都静不下来”,“本该10分钟做完的作业拖了1个小时都没有完成”。
对于这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妈妈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因为妈妈没有教育好孩子,而是由于孩子大脑中调整行为的区域有问题,即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他无法自我调整,因此真正郁闷的可能是孩子自己。孩子本来就因为自己无法自
我调整而伤心,家长的责备与埋怨更是雪上加霜。这种心灵的伤痛会逐渐吞噬孩子原有的潜在能力,导致他无法正常发挥。因此,要充分理解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孩子,指导其进行自我调整。
一、了解孩子散漫行为的特点
如果孩子散漫,妈妈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什么是注意力涣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般来说,注意力涣散即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具有这种症状的孩子小时候就比较闹人,活动量大,过分活跃,经常冲动,在幼儿园里经常会扰乱课堂,给其他小朋友捣乱,上了小学,也会经常因为不守纪律受到批评。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一般从4岁之后开始出现,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脑的前叶部分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就是说,虽然自己想把事情做好,但无法调整自己的行为。此外,家庭的巨大变化、妈妈错误的教育方法、孩子的智能低下或不安和抑郁的情绪都会引发此症状。
那么,当孩子出现何种行为时,我们可以怀疑他是注意力涣散呢?下面是注意力涣散的孩子身上会出现的一些症状。
1.不停地移动,行为冒冒失失。
2.言语过多。
3.提问还没有结束就开始回答。
4.做事有始无终,注意力集中时间过短。
5.即使是能做的事也拖拖拉拉。
6.经常忘记自己的事情和东西。
7.曾经藏匿东西和钱。
8.吃饭时不能安静地坐在餐桌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去。
9.看电视的时候无法安静下来,不断地动来动去。
10.难以入睡。
11.睡眠时间过短。
12.学习时无法对详细说明加以注意,总是马马虎虎。
13.在学校学习时精神不振。
14.做作业时经常分心,总要花费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15.玩游戏的时候无法耐心等待。
16,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一种玩具,不停更换玩具。
17.主要玩肢体游戏。
18.只集中于自己喜欢的一两种游戏,对其他活动的注意时间很短。
19.外出时无法保持安静,总是吵吵闹闹的。
20.购物的时候无法保持安静,喜欢摆弄各种东西。
21.很容易兴奋和冲动。
22.经常哭闹。
23.如果要求某事,必须马上得到满足。
如果孩子有上述行为,那么往往他会经历好多困难。本身这种行为的出现就是一个问题,但是让孩子更辛苦的是,由于他自己无法控制这种行为而遭受周围人的否定,无法和小伙伴和睦相处,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孩子的散漫,感情上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二、创造有利于培养注意力的游戏环境
散漫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刺激。在游戏中散漫的孩子,大体上表现为:对初次见面的咨询师丝毫不陌生,对咨询师的问候和简单提问不加注意,关注于堆满房间的玩具,当被问及幼儿园、学校和家里的生活时说想玩游戏,然后立刻站起来去玩。周围一堆堆的玩
具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其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和咨询师的互动。
因此,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要适当减少刺激量。在家中,孩子的房间尽量采用一些让人有安定感的颜色布置。另外,房间内如果堆满了书和玩具就会导致孩子难以集中于一种游戏,因此,尽量将房间收拾得简洁整齐。妈妈需要牢记的是,散漫的孩子不是因为不喜欢而不做,而是很多时候即使想做也做不了。因此,在责备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之前,首先要为其创造一个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的环境。
三、游戏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很感性,很幽默,关注社会,心地善良,充满好奇,有探索精神,学得快,有创意,一旦有了目标就会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记忆力强,精力旺盛。”散漫也有如此积极的一面。和散漫的孩子玩耍的时候,会发现孩子对种种情感的表现是如此的丰富、生动和富有创造性。如果妈妈能为孩子找到一种积极的游戏场景,就会减少对孩子发火、失望的次数。玩游戏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发掘孩子积极的一面,例如:“你有好多有意思的想法哦”,“看起来你真的很高兴很快乐啊”,“真的是很努力啊”。对孩子这样说,会让他产生很大的变化,消极行为大大减少,积极行为明显增加。
小学3年级的浩浩小时候被诊断为注意力涣散,曾接受过短期的游戏治疗,后来因为症状有所好转就中断了治疗。但没多久又因为注意力涣散在学校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结果不得不重新进行治疗。
下面是浩浩和妈妈玩球的场景。
浩浩:(用力把球扔向妈妈)
妈妈:(接住球)妈妈害怕被打到,不知不觉就伸出手来了。
浩浩:(最后把球朝妈妈额头扔去,打中了妈妈)
妈妈!哎呀,看看,妈妈受伤了。
浩浩:注意。(然而还是无法调整球的速度,不停地用力扔)
妈妈!看准一点,已经两次打到妈妈的额头啦。浩浩,看准一点,别打到妈妈。
浩浩:我总是往那边扔。
妈妈:(稍微有点生气)让你看准一点,你是不是故意的?
浩浩:(好像很委屈)不是。
浩浩一直无法控制好力量,把球扔得又快又狠。事实上浩浩妈妈已经能很好地接受孩子这种攻击性的扔球游戏,但是有一点很可惜,那就是妈妈在玩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特点,只是努力迎合孩子,纠正其不足,结果和孩子玩得并不愉快。大部分的妈妈都通过这种方法接近孩子,所以孩子总是挨骂或被批评。
在这个场景中,孩子应该得到肯定的一面是什么呢?应该是非常投入地努力做某件事情。充满活力、态度积极这是浩浩的优点。作为妈妈,首先应该找出孩子优点并加以鼓励,例如:“努力集中精神扔球呢”,“一开始就这样竭尽全力了啦”。然后针对孩子行为中需要纠正的事项加以说明,例如:“妈妈有点儿害怕,能不能轻点儿扔呢?”这样孩子就会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妈妈要试着好好掌握孩子行为中的优点和缺点并——说明。通过维持这种平衡,培养孩子健康的自我调整能力。
四、给孩子发泄旺盛精力的机会
散漫的孩子时常精力过剩,过分活跃。因此,如果孩子的行为稍微过分一点,就开始责备并不可取。孩子需要在游戏中发泄自己的精力,如果无条件压抑、限制孩子的精力,那么将来孩子也会通过其他不当的方法发泄出去。
下面是不合心意就咬打妈妈的29个月的男孩小宇和妈妈的游戏场景。
妈妈:(拿出打鼹鼠游戏机,把锤子递给孩子)
小宇:(拖着婴儿车走过来,用锤子打鼹鼠)
妈妈:打啊!打啊!打红灯亮的地方。
小宇:吼吼!
妈妈:哈,第二关!快快快。
小宇:(速度加快,孩子有点儿跟不上,一只鼹鼠打了好几次)
妈妈:①只打一次就行了,鼹鼠脑袋会疼的。
小宇:结束了。
妈妈:真没意思,别玩了。把东西放回原处。
很多妈妈都陪孩子玩过打鼹鼠游戏,随着音乐节奏,用锤子击打脑袋上亮红灯的鼹鼠,从而得分。这个游戏主要锻炼孩子的手脚协调能力和注意力。小宇才2周岁多,是玩不好这个游戏的,他只要开心地盯着鼹鼠就已经觉得很有趣了。然而他马上放弃了这个游戏,难道真的是因为像妈妈说的那样一点儿意思都没有吗?事实上,更多的是因为妈妈并没有接受孩子的游戏,而是不停地说鼹鼠会疼,孩子产生负罪感而放弃了游戏。鼹鼠游戏后,妈妈向小宇又介绍了另一种玩具,钢琴。
小宇:(站着盯着钢琴看,伸出一只手弹了起来)呵e呵听!
妈妈:像这样用双手,这样也可以。(手指女灵活地弹出音节)
小宇:(按照妈妈的方法做)
妈妈:哇,做得很好啊,再来试试。
小宇:(按照妈妈的吩咐做)
妈妈:(每个音只示范一次)
小宇:(开始还中规中矩地照着弹,后来越来越用力)
妈妈:【将住耳朵)②哎呀,吵死了。妈妈真拿你没办法。
小宇:(还是用力弹钢琴)
妈妈:我们还是来敲鼓吧。
小宇:(还是一直弹琴)
妈妈:(抓住孩子的手,让他敲旁边的鼓)
小宇:(还是一直弹琴)
妈妈:(叹了一口气)唉,你自己倒很开心呢。
小宇妈妈开始时想为孩子寻找有意思的游戏,然后兴致勃勃地开始,但是当孩子的行为稍有不当就忙于阻止。小宇只是个精力过剩的孩子,还没有到冲动或者注意力涣散的年纪,让其尽情地发泄精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妈妈在小宇发泄前就急忙加以阻止,如果这种情况
反复出现的话,孩子就会渐渐学会在妈妈面前有所收敛,但一旦有机会就会将精力一股脑爆发出来。比如在商场、在客人面前等这些人多、妈妈无法过多干涉的场合下,他就会将长期隐忍的精力突然爆发出来。这种孩子不会去想如何调节自己的精力,而是想着如何察言观
色,如何找到发泄的机会。
小宇妈妈的游戏态度可以这样进行调整,比如①的说法可改为“带奏太快了,很难跟上吧。即使这样,还在反复练习想跟上节奏呢。”打鼹鼠游戏本来就是一种尽情击打的游戏,要给予孩子快乐玩耍和发泄自己精力的机会。上文中②的说法可改为:“那始还好好地弹琴,然后就渐渐地想弹得用力些吧?声音越来越大了,妈妈的耳朵被震得好疼。可不可以弹得轻一些?”试着向孩子好好解释妈妈由于琴声太吵而不舒服的感觉,给孩子一个调整自己行为的机会。这时即使孩子没有受到批评和责备,也能愉快地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
五、从调整肢体动作开始
注意力涣散的孩子不会三思而后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此经常闯祸,无法很好地处理与小伙伴的关系,因而总是受到妈妈的责备。
妈妈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并不是为了惹妈妈生气故意这样做的,而是因为注意力涣散的孩子容易冲动才造成这样的,这种冲动性阻碍了孩子自我调整能力的正常发育。
为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孩子首先要了解并学会推迟满足感,即为了得到更大的满足感而延迟现在能够马上得到的满足感,这种能力需要在妈妈的帮助下得到发展。然而,有的孩子很容易被自己的见闻所刺激而产生冲动行为,这时妈妈如果立刻来批评或处罚,孩子的自
我调节能力就不能得到提升。
那么如何更自然地让孩子的这种能力得到发展呢?肢体游戏对此大有帮助。孩子不是一开始就会有“我要好好听妈妈的话”这样的想法,而是通过走路、跑步、使用筷子、自己大小便等自觉调整肢体行为开始锻炼自我调整能力。例如:如果孩子想和爸爸长时间玩游戏,
就要想到不能用尽全力使劲打爸爸,从而自觉调整力量;如果孩子想要将足球踢入球门,就要想到不能自己想怎么踢就怎么踢,而应看准球再踢。像这样在游戏中学会适当调节肢体,明白“原来力量要用到这个程度”、“为了能长时间玩耍,就得轻轻地来”。
下面是小学3年级的小镇和妈妈玩扔球接球游戏的场景。
小镇:(轻松地扔着球)
妈妈!咻。
小镇:(球扔得越来越用力)
妈妈!哎哟,球越来越有力了。小镇,如果妈妈被打中了……
小镇:会怎么样呢?
妈妈!吓死我了。
小镇:(用力胡乱地扔球)
妈妈:小镇变着法子扔球,妈妈接球更难了。
小镇:(但仍然不减球速,继续用力扔球)
妈妈:小镇,妈妈害怕,轻点儿扔。
小镇:(调整球速后扔了过去)
妈妈:这次可以接到了,谢谢。
小镇妈妈很好地忍让、包容了无法控制力量的小镇。和散漫的孩子一起玩耍,妈妈态度一定要和蔼。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忍了几次之后突然发火,这对孩子的调整能力发育没有任何帮助。慢慢地对孩子的力量和游戏行为进行调整,这才有助于孩子学会自我调整。
六、不能一味纵容
曾经一位妈妈讲述过她这样的烦恼:“在我上小学之前,由于妈妈工作忙,所以一直是奶奶照顾我。等我上了小学以后,妈妈辞掉了工作全心全意照顾我。她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总是过多地干涉我的事,这让我无比想念凡事都包容我的奶奶。那个时候我就想,如果我
有了孩子,他要什么我就会给他什么,努力成为一个不伤害孩子的好妈妈。所以我对我的孩子,不管他玩什么游戏、也不管他怎么玩,我都不会干涉,只是在有危险的时候提醒他。可是,我的孩子渐渐变得固执、偏激和散漫。这难道是我的教育方法出了什么问题吗?”
可以说,这真的是一位好妈妈。但是,为什么孩子不能按妈妈期望的那样成长呢?当然,如果孩子的爸爸小的时候就很散漫,那么这种遗传对他的散漫行为也会有很大影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孩子从出生时起就比较好动,长大以后活动量更是增大,经常做事不经大脑,总是和小伙伴产生摩擦。像上面那位妈妈的孩子一样,凡事都无法集中注意力,那么就应该让其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
即使孩子再怎么想要,也不能无条件地满足他的一切想法和要求。这位妈妈错在对孩子的问题上太没有原则,太过忍让。与其成为忍让型妈妈,不如成为包容民主型妈妈。不管孩子多想要,一定要明确对他的要求,比如规定每天可以给他讲几个故事,哪些游戏可以玩,哪些游戏不能玩。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从3岁起就开始发展,所以作为妈妈,要保持一贯性,和蔼地指导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
七、语调亲切,言简意贱
微漫的孩子往往是现在在玩某个游戏。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换了另一个游戏。虽然有时也可以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某个游戏好几个小时,但是大部分孩子都喜欢拿着各种玩具玩耍,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他们很容易被瞬间浮现出的想法、瞬间映入眼帘的某种刺激分散往意力,进而出现冲动性行为。孩子并不是故意要这样做,而是因为无法行自我进行自我调节造成的。因此,妈妈们必须自然地、轻松地指导孩子进调节。
下面是被怀疑为注意力换散的5岁孩子小敏的游戏场景。
她把松鼠放入模型屋中,说:“这里是松鼠的家。”然后碰了碰模型屋里的椅子和床,突然看到旁边放着的狮子和鳄鱼模型,说;“这个好可怕。”接着又重新盯着模型屋,将里面的床拿出来,自言自语道:“是谁说要睡觉呢?”立刻把灰姑娘玩偶放到床上,轻轻摇着。“为什么灰姑娘的眼睛长成这样呢?好奇怪。”说完后站起来走到帐篷前,接着转向停车的地方,边摸着小汽车嘴里边发出“嘀嘀哨”的声音。再后来又走到模型屋前面,抚摸着刚才摸过的小松鼠,又说想玩旁边的肥皂泡游戏、盖图章游戏和商店游戏。
不难看出,这个孩子有多么的散漫。小敏无法长时间玩一种游戏,不停变换着视线所及的游戏,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每个都玩一小会儿。这种游戏方式不会让孩子得到想要的那种尽兴的满足感。那么,妈妈要如何帮助孩子呢?当孩子要结束某项游戏内容,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情的时候,妈妈需要给予必要的提醒,提醒孩子之前的游戏内容是什么。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当小敏放下灰姑娘又去玩小汽车的时候。妈妈可以提醒她:“灰姑娘的游戏结束了吗?灰姑娘最后怎么样了?”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原来的游戏上,她会选择是继续游戏还是换一个游戏。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如果妈妈说太多反而会起反作用,使孩子更加散漫。所以,妈妈在说话的时候态度要亲切一些、语调要低一些、话语要简洁一些。另外,如果游戏结束,就要及时收拾好玩具,以防注意力涣散。如果孩子集中于游戏的话,可以用充满鼓励的语调对孩子说:“这个游戏真好玩。”试着给他一些适当的回应,或者摸摸他的头,或者给他一个微笑。
八、即时解读孩子内心,即时给予鼓励
对于散漫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即时的、具体的效果,便又会立刻分散注意力。因此,当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可以给予其适当的奖励。有些妈妈说之前曾用过这种方法,但是并不管用。比如,有位妈妈说,跟孩子指出10种需要纠正的行为,如果做得到就奖励1个不干胶,如果集满50个不干胶就给他买一个大大的箱子。最开始的时候孩子做得很好,但到后来渐渐失去了兴趣。
那么,这位妈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特性,只想到妈妈自己想要的结果。对于散漫的孩子来说,向他提出需要长期坚持的要求或者过多的要求,孩子就会马上厌烦,最终放弃。若想训练散漫的孩子,必须只以一个具体的行为为目标。除了物质奖励,更提倡给予孩子“妈妈和你一起玩”这样的奖励。
下面是小学2年级的小秀和妈妈的游戏场景,小秀玩着玩着就开始散漫起来。
妈妈:勇秀先找一找棱吧。
小秀:棱?
妈妈:这里,有个顶点。
小秀:(摸着旁边沙箱中的沙子)妈妈,这里有铁锈。
妈妈:(紧紧盯着小秀)沙子里?(有些责备的话气)可能吧。
小秀:为什么呢?
妈妈:小秀不想和妈妈继续前面的游戏吗?嗯?
小秀在游戏中没有得到即时的结论,也没有看到具体的奖励,于是开始厌烦,但是妈妈没有察觉到。如果在游戏中孩子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是不是该结束游戏比较好呢?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如果妈妈尽快了解事实并对孩子的行为予以鼓励,那么孩子就可以充分自我调整并完成游戏。
小秀妈妈从一开始就制订了一个想让孩子猜所有的谜语这样一个计划,与其这样,不如给孩子一个“只猜某一部分”的具体任务,这样小秀就不会立刻对游戏产生厌烦情绪了。并且每次当孩子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如果能即时了解分析孩子的情感,妈妈就能和孩子愉快地
结束猜谜游戏。
下面是小学4年级的子勋和咨询师的游戏场景。他们的游戏内容是让猴子跳到树上并挂在上面。
子勋:(发射猴子,但是没有挂到树上)
咨询师:哎呀,只差一点儿。真可惜。
→咨询师解读了现在孩子受伤的心情。
宰勋:唉!
咨询师:还剩下最后一个,还没有调整好怎么弄吧。
→咨询师对孩子现在做不到的理由进行了说明。
子勋:(将猴子成功桂到树上)万岁!
咨询师:呀,成功啦!
→咨询师对结果作了即时的说明。
子勋:现在自信心百分之百满满。
咨询师:因为把猴子放到了树上,所以现在很自信吧。
→咨询师通过鼓励来认证具体的结果。
子勋:重新开始。(猴子一爬到树上,就噌地握紧双手)哇唔,万岁!自信心百分之二百。
如果像这样细细解读孩子的内心并对其做出即时反应,孩子就会更轻松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