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孩子内心不安的游戏
小学生子勋从小学2年级起到6年级一直接受心理治疗。他智商其实很高,就是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几乎从不发表看法。尤其在他人面前,他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非常腼腆。在一次与他玩对话游戏时,他对自己最担心的事情的表述让人心酸,他说:“我最担心妈妈去市场时把我一个人扔在家,强盗杀死了妈妈,然后扮成妈妈的样子来找我。”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到,子勋内心非常没有安全感。
小学4年级的小顺在家做数学题的时候几乎都能做对,但是一在学校考试就考得乱七八糟,即使是全都会的东西,一到要用的时候脑子就一片空白。
初中3年级的小智很聪明,但是一到数学考试就两手发抖,总是对自己的答案不放心,一道题要算好多次,结果总是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所有的试题。
以上这几个孩子的共同点是都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胆怯畏缩,没有自信,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实力。不安的情绪会阻碍其各方面能力的正常发展。可以说,内心的不安是孩子健康发育过程中的一只拦路虎。在轻松、愉快、温暖的活动中,可以帮助孩子化解心中的不安,因此,游戏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妈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这种特征,并在游戏中采取正确的态度,这样,孩子才会鼓起勇气,调节自己不安的情绪。
一、了解孩子不自信行为的特点
“我做不了。如果做不好怎么办啊。我不想丢人。”这是没有自信的孩子经常说的。没有自信的孩子有如下行为特点:
1.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好、不重要。
2.不愿尝试没做到的事,认为一定会失败,从不冒险。
3.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失败是理所当然的。
4.如果有人称赞自己,认为对方在说谎。
5.为了得到别人的关心和赞扬,不惜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6.为了不遭到朋友们的拒绝,满足朋友们的任何要求。
7.害怕别人讨厌自己,总是察言观色,战战兢兢。
二、妈妈不要总是对孩子放心不下
总是离不开妈妈的小学1年级的小宇曾经到咨询中心进行治疗,和咨询师进行了几次沟通之后,小宇妈妈打电话来说小宇可以自己一个人跑到外面玩了,没想到游戏治疗的效果会如此明显,她希望孩子可以和咨询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但实际上,从那以后小宇就再也没有来过。也许是因为孩子可以离开妈妈自己出去玩了,这种变化让妈妈不能接受吧。很多妈妈都曾说过希望孩子快点长大,离开自己的羽翼独自去适应社会生活,但事实上大多妈妈都是口是心非。
下面是无法离开妈妈、爱缠人的6岁孩子小星和妈妈的游戏场景。
小星:(安装铁轨,移动火车)
妈妈:(移动另一辆火车跟上)妈妈就在这里,看到了吗?
小星:(停下火车)嗯,妈妈在那里等着吗?(重断开动火车)
妈妈:妈妈在这里等着你。
小星:知道了。
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不断试图和妈妈分开,但是妈妈并没有了解,妈妈总是放不下孩子。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而是妈妈离不开孩子。如果小星妈妈的游戏态度改变一下,小星就会从妈妈那里获得更多的自由和自信。
小星:(安装铁轨,移动火车)
妈妈:(静静看着)小星的火车在跑呢。原来自己也可以跑得很好啊。
三、孩子从妈妈身上找到自信的力量
孩子从妈妈的表情里能读到信任或不信任。如果妈妈总是用她那饱含着不安和担心的神情来看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也会感到不安、担心,觉得自己无能,从而总是否定自己。
下面是初中3年缓的子璇和妈妈、咨询师一起玩游戏的场景。子璇的不安非常严重,甚至影响到了上学。
咨询师:现在妈妈、美璇和老师一起来讲故事,如果美璇有话想对妈妈讲就说出来。
妈妈:即使具有攻击性也可以吗?
子璇:(瞬间开始紧张,不停扭动着身体)
在这个短暂的对话中你感觉到什么了吗?孩子都已经初中3年级了,如果还因为没有安全感而不想上学的话,不管什么样的妈妈肯定都会很苦恼。妈妈即使在咨询师面前也表现出不安的态度,可想而知在实际生活中更是这样。
下面是初中2年级的小真、小学5年级的小敏和妈妈一起玩游戏的场景。
小真: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吧。
妈妈:是全都一个人一伙还是有两个人一伙的呢?
小真:全都自己一伙。
妈妈:(有点儿犹豫)那么妈妈肯定是最后一名了。
小敏:没关系的,妈妈也不一定是最后一名啊。这得看运气的。
小真:之前老师也输了。
妈妈:(虽然笑着,但是表情很紧张)
秀敏:不是的,得看运气的,我上次也得了最后一名。
妈妈虽然同意和孩子玩游戏,但是从头到尾都惴惴不安。事实上,小真家是离异家庭,妈妈本应该成为孩子的依靠,但是妈妈自己却总是表现得慌张不安,导致孩子更没有安全感。
由于妈妈总是太紧张,所以在平时应该找一种可以让人放松心情的游戏。都说孩子帮助妈妈做家务的时候是最轻松的,所以母子间可以在这个时候进行良好互动。如果妈妈从孩子身上看到了紧张和不安,就要先反省是不是自己表现出了太多的不安和摇摆不定的神情。
四、用心去倾听
一般来说,感情上被动的孩子经常否定自己。面对某件事情时,没尝试之前就会认为自己一定做不好。这种想法在游戏中也能体现出来。
下面是曾遭到小伙伴群殴的小学4年级的小翰和咨询师的游戏场景。游戏内容是将模型放入沙箱中,并就此編出故事。
小翰:因为涨潮,孩子好不容易来到了这里,又要涨潮了。真是太不走运了。
咨询师:是啊。
小翰:据说这里是雷区,正在做美梦的孩子一下子摔倒了。
咨询师:怎么摔倒了呢?
小翰:被石头绊倒了。
咨询师:接着怎么样了?
小翰:瞬间一切灰飞烟灭。
咨询师:这个孩子正在做什么美梦?他好像有很多梦想。
小翰:他想成为动作电影演员,这个愿望瞬间就会化为灰烬。
咨询师:但是,为什么呢?
小翰:这个孩子体质并不好,不能跑也不能跳,与其有腿还不如没腿,所以才故意被石头绊倒,这样正好,瞬间一切就灰飞烟灭了。
咨询师:哎哟,天啊。那么说,本来以为自己能克服困难,但梦想最终还是落空了。
小翰:是瞬间落空。
咨询师:是啊,是瞬间。
小翰:一秒都没到。
小翰讲的故事又长又不连贯。但他无疑是在表达自己内心充满梦想,但因为体质差,既不能跑也不能跳,让自己的梦想瞬间破灭。小翰太低估自己了,于是产生了一种无助感。能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多少会让他卸下心中的大包袱,觉得轻松。
虽然在家中无法玩沙子游戏,但是这种表达仍然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游戏场景中。妈妈需要牢记的是:要仔细倾听孩子的话,等待孩子可以更轻松地说出自己的故事。
要做到仔细听,在孩子表达的时候,妈妈要看着孩子的眼睛,竖起耳朵、用心专注地去听。不要接孩子的话,不要打断他的话,不要去问他“为什么你会这么想自己呢”、“这种想法真是没有意义”,要认真倾听。只有好好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才能改变自己胆怯无助的模样,这就是倾听所拥有的力量。
五、让孩子关注自己的想法
不安胆怯的孩子由于缺乏自信,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反而不断想要迎合周围其他人的想法。因此,孩子渐渐失去了自我。
下面是小学5年级的小顺和妈妈玩足球游戏的场景。小顺也是个没有自信的孩子。
小顺:啊,进球了。
妈妈:小顺赢了!
小顺:嗅耶,妈妈站到这里。
妈妈:好,现在就过去,传球吧。
小顺:妈妈动不了了。
妈妈!得给我球啊。
小顺:妈妈往后转。
妈妈!哎哟。
小顺:妈妈得拦着球啊。
妈妈:用身体挡住了。
小顺不停喊着妈妈这样、妈妈那样,好像游戏的主角不是自己,而是妈妈。妈妈平时是个麻利爽快的人,做事有板有眼,可孩子却与之相反,行动迟缓、做事轻率,所以小顺经常挨妈妈批评。在玩游戏的时候,小顺很关心妈妈的状态,老想着妈妈而不是想着自己。这是
因为小顺想好好表现给妈妈看,不想挨批评。如果这种情形持续下去,孩子就会越来越胆怯,在人前总是察言观色,不敢发表自己的主张。对小顺母女来说,最重要的是孩子应该从妈妈的评价中脱离出来,找到自信。
妈妈如果像下面一样和孩子玩游戏,小顺的“寻找自信”之路会顺畅一些。
妈妈:小顺赢了!
小顺:嗅耶,妈妈站在这里。
妈妈:小顺现在很关心妈妈是怎么行动的。
小顺:妈妈动不了了。
妈妈:是啊,现在连动都劝不了了。所以现在是什么感觉呢?
(或者所以现在你的选手们怎么样了?)
帮助孩子将注意力焦点从妈妈转向自己。如果妈妈将焦点放在孩子的游戏行为上或者关心上并加以表达,孩子也就会将注意力自然而然转到自己身上。如果孩子犹犹豫豫,妈妈就可以关心一下孩子的要求:“你最想做什么呢”、“你想将这个变成什么样子呢”。这样孩子就会安心,并慢慢地鼓起勇气关注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来。
六、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这一点在游戏中也会体现得很明显,比如对第一次接触的游戏感到特别紧张,无法快速适应游戏规则,然而经过反复接触、渐渐熟悉之后,他所体现出来的潜力会让人吃惊。
妈妈要告诉孩子他的这个特点,以便让孩子在新的环境下调整自己的不安。这时妈妈如像下面这样说会十分有效。
妈妈:一开始你好像是因为紧张所以没有做好,熟悉了之后你就能发挥实力了。
妈妈:刚开始做的时候因为紧张无法发挥实力,但是如果熟练了你就会做得很好,要有耐心。
下面的话有时候也会化解孩子的紧张。
妈妈:看起来你现在很紧张,无法发挥你的实力。这个时候握紧拳头憋住气,然后缓缓松开拳头,深呼吸,这样能解除紧张。
妈妈:轻轻地摇动全身,深深地呼吸。
这样孩子会自豪地说“没错,刚开始我有点紧张,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好的”,以此来调节自己的不安。
七、教孩子练习如何选择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面对很多玩具的时候,会无从选择自己到底要玩什么,这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其他事也无法作出选择。当你问他想吃什么,他会说“随便吧”;问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他会回答“不知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有的孩子是因为担心如果没选择好会受到责备,有的孩子是因为觉得什么都好不知道该选什么。
可以用下面的5步训练法来告诉孩子如何选择。训练孩子如何自觉发现自己的要求并进行选择,由此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选择面产生自信。
帮助孩子选择的5步训练法
第一步:确认孩子的需求。
“想和妈妈一起玩吗?”
第二步:给出多个备选项。
“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和妈妈玩折纸、布娃娃,你最喜欢玩哪一个?”
第三步:在孩子的选择中再限定一个更小的范围。
“想和妈妈一起玩游戏吗?我们玩掷骰子游戏还是脑筋急转弯游戏?”
第四步:让孩子完成最终的选择。
“好的。掷骰子游戏有3种。选择一个你最想玩的。”
第五步:对孩子作出的选择给予充分的鼓励。“选完了,终于选出了你喜欢玩的,辛苦了。”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