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提升妈妈幸福感的游戏

    妈妈的心态对孩子的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妈妈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幸福与否。当然,这并不是说妈妈可以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感受,但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妈妈可以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棵幼苗,那么妈妈就是这棵幼苗所生长的土壤,土壤

    好,幼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土壤差,幼苗就会枯萎。如果想让孩子幸福,妈妈自己首先要做个幸福的人。

    那么,如何和孩子玩耍能让妈妈幸福呢?要具备什么样的游戏态度,妈妈才会幸福呢?首先妈妈必须要了解自己,这样才能以此为基础配合孩子。此外,妈妈也要了解孩子成长发育的知识。孩子要成长,妈妈同样也需要成长。从现在开始,让我们逐一讨论如何做才能

    让妈妈幸福。

    一、妈妈要了解自己的特点

    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妈妈有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孩子更是无法理解妈妈的心思,所以当妈妈不高兴时,孩子也会闷闷不乐,甚至发火埋怨。妈妈需要了解孩子的心思,但更要解读自己的内心。妈妈若想读懂自己的内心,首先要试着自问“我现在为什么对孩子这么做”,“这种情况下我为什么发火而不能忍忍”,“为什么要对孩子斤斤计较”。如果能找到答案,那么就会控制自己,不会继续生气甚至大发雷霆。奶妈需要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进行调整,想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审视自己。

    1检查健康状况

    当莫名发火、体力不支、看不惯孩子行为的时候,妈妈首先要考虑自己现在的健康状况如何。有位妈妈曾经莫名地对孩子发火,孩子稍有羞错就对他大吼大叫,有时甚至把孩子撵出屋子。和孩子玩游戏时也觉得特别累。妈妈原以为这是因为最近和丈夫闹矛盾而导致心情差,但是去体检时医生说她患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吃了药后,这位妈妈发现,对孩子发火的

    次数明显减少了,再和孩子玩游戏时也更轻松了。

    陪孩子玩耍跟工作一样,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如果妈妈的体力跟不上的话,就无法正常地陪孩子玩,还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对孩子发火。所以,首先检查妈妈自身的健康状态并加以注意,这是妈妈和孩子精神都健康的保证。

    2回想自己的童年

    “父母每天因为钱而吵个不停,有时候甚至大打出手。不知道争吵何时会爆发,每天都战战兢兢的。”

    “妈妈和奶奶在一起生活,没有时间照顾我们。在记忆中,不记得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做什么。”

    “在我们家,负责赚钱养家的不是爸爸而是妈妈,所以忙碌的妈妈没有时间和我分享心事。”

    “父母总是让我学习,但是我总是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现在每当父母让我教育好孩子,我都会觉得是一种负担。”

    以上是一些妈妈对自己童年的回忆。这些妈妈经常考虑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不受伤。她们对孩子无比地投入,孩子想要什么都尽力满足,所以经常感到疲惫不堪。

    这种情况是因为妈妈无法从自己童年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造成的。所以她们常常无视孩子的发育要求或者状态,只是回想自己的过去,固执地认为自己小时候很辛苦,所以不能再让孩子重蹈覆辙。如果无法忘却自己童年时的悲伤和痛苦,就会不断影响妈妈现在的行为。

    3了解自己的性格

    “我早上一起来就在想今天应该和孩子玩什么游戏,每天都会想6种左右的游戏和孩子一起玩。但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还是很怕生呢?”

    “计划好的事情如果不能如期进行,我就会感到不舒服。如果孩子不听我的话,我就会很生气。”

    “我的性格很内向,而孩子恰恰相反,非常活泼,他过于旺盛的精力有时让我有些应付不了。忙碌了一天后总累得像一摊烂泥,所以当孩子说要一起玩游戏时,我就会发火,想让他赶紧睡觉。”i

    所有的妈妈都按照自己的性格取向来养育孩子,上面的几位妈妈更是如此。第一位和第二位妈妈属于特别重视规则型的,第三位妈妈属于内向型的。人的性格跟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天生因素造成的。人的性格本身就多种多样,没有好坏之分。

    如果妈妈无法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就容易产生摩擦。妈妈可能会因为竭尽全力也做不好而垂头丧气,也可能会因为没有竭尽全力而觉愧疚。首先,妈妈要弄明白自己的性格到底是怎样的,是外向型的还是内向型的,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是有计划性

    的还是灵活性的。

    比如,内向型的妈妈就尽量要有自己的时间,避免太过忙碌,如果能得到周围人的帮助,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这样就可以有精力陪孩子多玩一玩,不至于老对孩子发火了。

    理性的妈妈做事往往强调计划性、规范性,这样的妈妈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每个孩子都想依靠妈妈,希望妈妈了解并包容自己,但是理性的妈妈经常会忽视这一点。而且孩子天性就是不愿受约束,讲求规范的妈妈却总想严格管制孩子,所以侵犯了孩子的自律性和主导性。因此,妈妈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以便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和孩子的互动。

    4清楚自己现在的压力

    “现在和公公婆婆一起住,但我无法很好地掩饰自己的情绪,所以经常和婆婆闹矛盾,和丈夫也是一样。本来不想把这种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但还是没控制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的影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每天晚上醒来的时候就哭闹耍赖,让我辛苦而

    又痛苦。

    上面这个例子中,孩子将妈妈的情绪状态很敏感地反映出来。由于自己还不能自立,孩子天生有警惕性,这在敏感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更明显。妈妈首先要了解自己现在的压力是什么,弄明白是夫妻间的矛盾严重,还是婆媳间的矛盾严重,还是和亲生父母间的矛盾严重,然后去找到解决的方法。

    二、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

    有的妈妈能和孩子开心地玩游戏,也有的妈妈玩游戏的时候显得不耐烦,感觉像在应付差事。把陪孩子玩游戏当成应付差事的妈妈总是尽量拖延,但内心深处又会觉得有点愧疚,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下面的例子是妈妈拒绝陪孩子们一起玩游戏的场景。

    妈妈:只玩10分钟。

    儿子:不要。

    女儿:20分钟。

    妈妈:只玩一种游戏。

    儿子:30分钟。

    妈妈:只玩一种游戏。

    儿子:不行。

    女儿:为什么?为什么不想玩?

    儿子:怕得最后一名吗?

    妈妈:这么玩没什么意思。要不你们两个自己玩吧。

    每个家庭中都可能出现过类似的情形。孩子们想和妈妈一起玩,但是妈妈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玩游戏。孩子为什么想和妈妈一起玩游戏呢?孩子不仅仅是想在游戏中获得乐趣,缓解紧张感,更多地是想和妈妈分享某些东西。

    如果妈妈真的难以和孩子一起玩耍,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让孩子参与到妈妈的日常生活中来,也就是说,寻找一种能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共享愉快时光的方法。比如,妈妈刷碗,就让孩子在旁边帮忙擦碗;如果妈妈洗衣服,就让孩子帮忙倒水。孩子喜欢的不是游戏本

    身,而是和妈妈共享愉快的经历,这点妈妈一定要牢记。

    三、了解孩子的发育要求

    我们的咨询中心曾来过这样一个男孩,3岁大,表情很紧张,一直拽着妈妈的手,刚开始时一直靠在妈妈旁边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开始摆弄各种玩具。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很亲切,不拒绝孩子的任何要求。虽然孩子能和妈妈自由地玩游戏,但是一看到咨询师的时候还是表现出紧张。

    这个孩子是因为什么来到咨询中心的呢?妈妈对咨询师说,她每天都想着如何为孩子竭尽全力,凡事都巨细无遗地说明给孩子听。孩子在家里表现还挺好,可是一到外面,只要别的孩子碰一下他的东西,他就会打人、发火、大叫。

    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的妈妈比比皆是。有的妈妈一整天都在和孩子玩游戏、说话,几乎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这种妈妈犯了什么错误呢?那就是没有了解孩子的发育要求。这个阶段是孩子提高自我调整能力并学习独立的时期,如果妈妈还是像对待婴儿一

    样,只想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是很不明智的,会阻碍孩子的成长。所以,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给予适当的关爱,这才是维持健康互动的最佳法则。而且只有这样,才能让妈妈和孩子都觉得轻松幸福。

    四、妈妈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味向前进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退步,比如前进两步又后退一步,然后再前进几步。这种成长是渐进式前进,是循序渐进的。不仅孩子的成长是这样,成年人也是如此。

    对于孩子的成长,妈妈是既高兴又悲伤。高兴的是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进步,悲伤的是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黏着自己了,这让妈妈觉得失落。因此,一旦孩子说“讨厌妈妈”,“妈妈走开”“我自己来”的时候,妈妈就会觉得很受伤。甚至有的妈妈不能接受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排在奶奶、爸爸之后。

    孩子为什么拒绝妈妈呢?当然可能是因为不喜欢妈妈才这样。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孩子到了需要离开妈妈自己独立的时期。孩子拒绝妈妈是其正在成长的标志,所以妈妈要接受这个现实。

    五、了解孩子的游戏意义和特点

    孩子们喜欢肢体游戏、角色游戏,也喜欢模拟游戏。肢体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健康的自我尊重感,角色游戏能提高孩子的表现力、创意性和待人接物能力,模拟游戏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自我調节能力。其中,模拟游戏是父母们觉得最容易出现麻烦的,弄不好就会惹孩子生气或者哭闹,最后弄得大家都不开心。

    下面是5岁的小旭和妈妈玩打鼹鼠游戏的场景。

    小旭:(打到好多的鼹鼠)哈哈哈,我打到好多。

    妈妈:妈妈也要加油了。

    小旭:(更加努力地挥动锤子打鼹鼠)

    妈妈:(很努力地打,結果打到的鼹鼠比孩子还要多)妈妈打得更多。

    小旭:(有点生气)妈妈不要打了!我自己玩更有意思。

    妈妈:不要这样,还是一起玩吧。

    小旭:(一下子推开妈妈的手)

    妈妈:(继续抓着孩子的手)为什么,一起玩吧。

    旭:(越发生气)你在干什么啊?

    妈妈:妈妈也想玩。

    小旭:(自己打完所有的鼹鼠后)都被我打到了。

    旭为什么对妈妈发火并推开妈妈呢?5岁的小旭现在正处于不愿接受输给妈妈的发育阶段,但是妈妈却对自己的胜利沾沾自喜,使得小旭很敏感,于是推开妈妈并开始发脾气。出现这种行为在小旭这个年龄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赢得胜利比遵守游戏规则更重要。只有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才能正确对待胜败。因此,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的情感。然后在孩子恢复理性的时候对他说:“很困难吧,还要继续吗”,“即使输了也没有放弃,坚持到最后了哦”,“让我们遵守规则,继续练习吧”。

    如果小旭妈妈的游戏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局面就会大不同。

    小旭:(打到好多的鼹鼠)哈哈哈,我打到好多。

    妈妈:真的吗?小旭打到很多所以这么高兴。

    旭:(更加努力地挥动锤子打鼹鼠)

    妈妈:(很努力地打,结果打到的鼹鼠比孩子还要多)这次妈妈打得更多。

    小旭:(有点生气)妈妈不要打了!我自己玩更有意思。

    妈妈:好吧,因为妈妈比你打到的更多,所以你伤心了吧。

    小旭:(有点生气)你不要打了!我要自己玩。

    妈妈:想要自己练习吧。

    给孩子一段时间来调整情绪,再问孩子“现在能和妈妈一起玩了吗”,鼓励孩子和妈妈一起玩游戏,这样就不会惹孩子不开心或哭闹,大人也不会生气了。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