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手足之间和谐相处的游戏
与鬼灵精的弟弟相比,小哲有些呆板。妈妈对此很不满意,总是拿他跟弟弟作比较,经常责骂唠叨。小哲来咨询中心时不愿与人交流,就一个人在那用玩具蛇捆住其他动物玩,他是在用被紧紧捆住的动物表达自己郁闷的心情。
自弟弟出生后家人所有的关爱都给了弟弟,9岁的小敏对此闷闷不乐。如果妈妈对弟弟笑,她就会伤心,因而经常监视妈妈在盯着谁看。如果看到弟弟摆弄着什么就会飞快地跑过去大叫“这是我的”,然后把东西抢过来。
兄弟姐妹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哥哥因为弟弟抢走了妈妈的关爱而伤心,弟弟也因为自己比哥哥晚出生而郁闷。孩子们各有各的想法,尤其是年纪越小时就越容易吵架或打闹。妈妈总是尽力去调节孩子间的矛盾,可当调解不了的时候就采取惩罚的措施。这种手足之间的矛盾对孩子的自尊感、情商和攻击性都有消极的影响。
如果家中有多个孩子,帮助孩子彼此之间维持良好的关系,妈妈是要讲究方法的。
一、用心感受彼此的想法
小学5年级的小敏和2年级的小贞因为父母工作忙,所以大部分时间是两个孩子在一起,彼此很亲密,但也经常吵架。咨询师带着姐妹俩玩了一个对话游戏,选择卡片,念出上面的问题并进行回答,以此让姐妹俩坦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小敏:我选黄色卡片。
小贞:(读黄色卡片上的问题)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只想着关心妹妹或姐姐?(表情僵硬,看着小敏,不知道怎么回答)
小敏:(看着小贞,噗嗤笑了出来)好好说。
咨询师:因为姐姐就在身边,所以很难开口吧。
小敏:让你好好说呢。
小贞:说什么呢。嗯……(困惑的表情)嗯……我出生之前,那个时候只有姐姐,所以爸爸妈妈只能关心姐姐。
小贞认为在自己出生之前姐姐小敏充分得到了爸爸妈妈的关爱,因此总是担心父母更关心姐姐。
下面轮到小敏,小敏又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小敏:(读卡片)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只想着关心妹妹或姐姐?
(瞥着妹妹)妈妈经常给妹妹好吃的。
小敏认为妈妈对妹妹更关心,所以非常敏感。每个人都想独占妈妈的爱,所以姐妹间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但通过做游戏让孩子坦率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能让她们了解彼此的心情和状况,从而找到解决孩子间矛盾的办法。
二、让孩子们一起玩
和一个孩子玩游戏是件苦差事,分别和两个孩子玩会更辛苦。这边喊“妈妈,我要这个”,那边喊“妈妈,我要那个”,刚开始妈妈还能应付,时间长了就会不耐烦地告诉孩子自己去玩。该如何毫不费力地和两个孩子一起玩呢?
下面是4岁男孩小智和2岁的弟弟子勋与妈妈的游戏场景。
小智:(站在布偶之家前面,静静地看着)
子勋:(指着狮子)妈妈,妈妈,这个是什么?
妈妈!这个是狮子。
子勋:狮子。
小智:(一句话都不说,看着妈妈和子勋)
子勋:妈妈,妈妈,这个又是什么?
妈妈!这个是老虎。还有这个是兔子,这个是鳄鱼。哎呀,好可怕。
子勋:好可怕。
小智:(摸着其他的布偶,只静静地看着)
子勋:这个是什么?
妈妈:洗碗槽,妈妈刷碗的地方。(摆好桌子)妈妈、爸爸、小智、子勋在这里吃饭。
小智:还有其他的东西。
子勋:(想进入帐篷里)妈妈快点来。
小智:(拿出帐篷里的布娃娃,选到妈妈面前)布娃娃,布娃娃。
子勋:(拿出后面的虎宝宝布偶)老虎。
妈妈:这个是虎宝宝。有几只虎宝宝啊?有3只呢,好多。
刚开始牙牙学语的子勋不停地问妈妈这、问妈妈那,妈妈也耐心地一一回答,整个过程小智好像都被排斥在外了,没他什么事。小智本来就因为弟弟抢走了妈妈对自己的关心而闷闷不乐,在玩游戏的时候也老是被排斥所以更加受伤。于是,受到伤害的小智平时就总想通
过欺负弟弟来发泄一下郁闷的心情。
那么,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满足小智和子勋吗?其实小智已经给过妈妈暗示了,就在妈妈提起小智名字的时候,小智马上回应说“还有其他的东西”,然后拿出布娃娃,表明他想加入进来,想引起妈妈的重视。像这样,孩子们通过游戏向妈妈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状况,只要妈妈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显改善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上面的例子中,妈妈像下面这样做会好一点儿。
小智:(站在布偶之家前面,静静地看着)
子勋:(指着狮子)妈妈,妈妈,这个是什么?
妈妈:这个是狮子。子勋在看着狮子,小智在看什么呢?
小智:(拿出帐篷里的布娃娃,进到妈妈面前)布娃娃,有被她
子勋:(拿出后面的虎宝宝布偶)老虎。
妈妈:啊,小智想玩布娃娃,子勋想玩老虎和虎宝宝啊。
像这样,妈妈可以将关心平均分给两个孩子。不要只集中在积极吸引妈妈注意力的孩子身上,也要将关心分给踌躇不决的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安心地参与到游戏中来。
三、不要拿孩子作比较
虽然知道拿孩子作比较是大忌,但是还是有妈妈经常用这种方法来管教孩子。比较确实可以激起孩子心中的竞争意识,让他能够更快速地行动起来,但是,总拿孩子作比较会产生一些问题。当孩子老是被拿来同他人进行比较时,就会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想法,从而忽
视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在成长过程中失去自我。久而久之造成不安、猜忌和自卑。
那么表扬孩子比别人做得好,会不会增强孩子的自尊感呢?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帮助。如果妈妈一会表扬这个,一会又表扬那个,虽然当时可以马上让孩子受到鼓舞,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孩子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所以应该尽量避免。
下面是小学6年级的小善和4年级的小英和妈妈游戏的场景。游戏内容是用鱼竿将转盘上的鱼钓起来。
小英:(没怎么钓到鱼)快点上钩啊。
妈妈:哇,姐姐比小英钓得更多。
小英:(大叫)啊,为什么?
妈妈:(妈妈的声音也大了起来)干吗突然这么大声?
小英:(用手抓鱼)
小善:你这个样子从哪里学的?
小英:怎么了!
妈妈:什么怎么了?
小善:妈妈,她用手抓鱼。
妈妈:不能这么做。
小英:(打姐姐)我什么时候用手抓了?
妈妈:(严肃的声音)你怎么打姐姐?
小英:啊,真是的。我想钓鱼,姐姐捣乱。
妈妈:小英,姐姐没有捣乱,姐姐也在努力钓鱼。
小英:(莫名的)我赢了。
看到这个游戏场景,有多个孩子的妈妈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对孩子多的家庭来说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因为妈妈夸姐姐做得好触发了小英的怒火。结果小英为了在游戏中获胜不仅犯规还打了姐姐,这都是妈妈的一句无心的话造成的。
想通过表扬一个孩子的方法来达到激励另外一个孩子的目的并不会得到想要的效果。这样一来,一个想超过另一个,另一个又不想被超过,两个孩子较上了劲。孩子之间没有了互相尊重,只剩下竞争,这会不断引发冲突,甚至影响到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当孩子不是老
被比较或老去迎合别人时,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四、给孩子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
孩子们在处理手足关系中学会互相协商、互相竞争。但是如果将所有的精力都浪费在比较竞争上面,就无法体验其他的关系。因此,如果在玩耍时给孩子提供彼此帮助的机会,就可以让他们在家里开始学习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下面是小学3年级的小旭和1年级的小真一起玩游戏的场景。小旭总抱怨妹妹是个女孩无法与他沟通,认为妈妈更喜欢妹妹,所以经常打妹妹。
小真:我第一次看到这个。
小旭:看着,小真。
咨询师:哥哥想教小真呢。
小旭:(准备游戏)这是香蕉,猴子在这里,这样做。
小真:要爬到树上吗?
小旭:这么做。一个人要先拿3根香蕉。
咨询师:小真,知道怎么做了吗?
小真:(点了点头)
咨询师:小真说她可以玩了。小旭给小真讲得很明白呢。
小旭:想玩什么颜色的?
小真:黄色的。
小旭:(拿出黄色的猴子)黄色的,把3根香蕉都扔过去。
小真:(玩不好游戏)
小旭:小真,你这么玩不对。
看到这个游戏场景,能想象出小旭平时总欺负小真吗?小旭非常亲切详细地指导着妹妹,这是因为在这里给了小旭一个可以帮助小真的机会。帮助别人并且得到表扬的话,孩子就会更积极地这样做。在家庭生活中,要积极为孩子创造互相帮助的机会。
五、让孩子学会彼此尊重
即使是同一个妈妈生的孩子,脾气秉性也有很大差异。有的孩子比较听话,和妈妈相处融洽,有的孩子则和妈妈不对头,经常挨训,这对两个孩子的成长都不利,听话的孩子也会担心某天自己也会这样挨训。妈妈要了解孩子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根据这个来避免彼此之间受到伤害的事情发生。
下面是小学4年级的美美和2年级的素素一起游戏的场景。游戏内容是根据卡片上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经历。美美性格内向,是个慢性子,素素则跟妈妈一样是个急性子,所以妈妈平时在素素面前总爱训斥美美“闷乎乎的”、“慢腾腾的”。这一点在游戏中
也有所体现。
美美:(读卡片)这个人害怕的原因是什么?(一直思考)
素素:(等了一会儿等不下去)啊,真是的,快点说,快点。
美美:这个人害怕的原因是……
素素:啊,快点快点!
美美:(看着不断催促的素素,也发脾气了)干吗老催我啊?
素素:唉,真是的,快点。
美美:害怕的原因是有一天和朋友们去玩。在那里……
美美在表达之前总是花很长时间思考,而素素则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当这样两个性格不同的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性子慢的孩子比较容易受伤。另外,因为妈妈也是个急性子,平时总爱说美美,所以搞得美美一直没有自信。
在与咨询师进行沟通后,妈妈再也不在素素面前训斥美美了。当美美在花费更多的时间思考而素素催促的时候也会说:“等一下,姐姐正在思考呢”,“我们等着,等着姐姐说话”。经过这样的改变,美美在妈妈面前无法表达的情况大大改善,素素对姐姐发脾气的次数也明显减少。妈妈首先承认了孩子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予以尊重,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效仿。
六、了解孩子想要被关注的心理
两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玩着玩着其中一个孩子突然生气,此时妈妈和另一个孩子会不知道为什么生气而产生不满。然而,如果妈妈能试图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心情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了。
下面是小学4年级的珠珠、5年级的瑞瑞和妈妈一起游戏的场景。
瑞瑞向妈妈和珠珠讲述游戏规则,珠珠却不肯合作。
瑞瑞:现在我说明一下。掷骰子,上面写着东西。
珠珠:(捂住耳朵,大喊大叫)
妈妈:(抓住珠莹的手)这是干什么呢?不想听姐姐讲吗?
珠珠:听过了。
妈妈!那也不行,姐姐又说了一遍,仔细听着。放下手,别捂着耳朵!
瑞瑞:仔细听姐姐说。这个要这样玩……
珠珠:(摇晃着全身)
妈妈:珠珠,你这样摇晃,妈妈都听不清姐姐的说明了。
珠珠:(用手扇风)好热。
瑞瑞:呀,不要打断我说话!
珠珠:(发脾气)我不听都可以。
妈妈:不听都可以?妈妈都在听着呢:
珠珠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表现呢?这是因为她不想妈妈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姐姐身上,因此通过用手捂着耳朵、大声叫喊、晃动身体、用手扇风等动作来分散注意力,让妈妈注意自己。此时妈妈应该了解妹妹是因为嫉妒才这样的,妈妈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即要解读孩子的内心。妈妈可以换一种说法来表达。
瑞瑞:现在我说明一下。掷骰子,上面写着东西。
珠珠:(捂住耳朵,大喊大叫)
妈妈:(抓佳珠珠的手)你这样是因为只有姐姐在那说明,你才
无聊吧。
“妈妈只听姐姐说话,所以你嫉妒了吧”,如果一开始就像这样冒失地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孩子会不知所措,而且不会承认。所以,即使妈妈已经知道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也不要立刻说出来。“如果姐姐说完了你还有需要补充的东西,再告诉妈妈”,像这样给珠珠一个被注意的机会,会更加有效。这样做,孩子才能学习如何与别人的想法产生共鸣,并用适当的方法引起别人的注意。
七、及时并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
当孩子之间出现纷争时,一开始妈妈可能不会干涉,当纷争扩大时妈妈就会各打50大板,这样的解决方式让孩子都感到委屈。如果妈妈在孩子出现要闹矛盾的苗头时就加以注意,就不会让事态严重。与其争个孰是孰非,不如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缓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下面是3岁的英英、4岁的敏敏和妈妈的游戏场景。
敏敏:(用脚使劲踩着购物篮,不让英英拿走)
英英:(想拿购物篮,但是因为姐姐踩着拿不出来)
敏敏:我来拿。
妈妈:呃,该买橡皮泥了。
英英:(想拿到购物篮)
敏敏:(推开英珠)
妈妈:(对孩子的争执视而不见,继续捏着橡皮泥)哈哈,葡萄完成!
虽然孩子间产生了矛盾,但是妈妈热衷子和孩子一起玩的游戏,没能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妈妈总是这样无视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长大后彼此间的冲突会越来越多,心里也会留下阴影。妈妈必须要正视孩子之间的矛盾并加以调节。
上面的游戏中妈妈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态度。
英英:(想拿购物篮,但是因为姐姐踩着拿不出来)
敏敏:我来拿。
妈妈:原来敏敏想自己玩购物篮啊,但是英英也想玩,一起玩好不好?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妈妈不要装作视而不见,也不要用心不在焉的劝说来敷衍。妈妈需要仔细掌握孩子们的情感状态,这样才能培养孩子互相理解、互相协商的能力。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