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从躺平到复学的过程

    关注家庭青少年有几年了,其中半数孩子存在或长或短的请假,不去上学,在家躺平等等状态,有些孩子去了几天又不去了,家长最最关心的,就是孩子什么时候去上学?

        观察下来,孩子从不爱学到休学在家躺平再到复学,一般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1阶段 休学前兆期

        孩子表现:各种学习困难,比如写作业拖延、学习成绩下降、害怕参加考试、请假次数增多等等,严重的孩子会出现头痛、肚子痛、发烧等躯体症状,情绪不稳定,表现为很爱哭或容易发脾气,特别暴躁,不刷牙,不洗澡,不爱出门,昼夜颠倒,躺在床上玩手机,甚至有的还搞出自残的桥段。

       父母的表现:一个懵,两个不理解,三个不愿面对,四个拼命解读。这个阶段,父母会拼命地想去分析孩子、解读孩子、拯救孩子——孩子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不想上学了?

        特点:这个阶段,孩子很难受,但是又说不出,想去学校,又没力量,留在家里压力巨大,感觉自己很边缘;父母茫然失措,病急乱投医,急于推孩子上学;通过断网、断手机让孩子难受,迫使他上学;或者通过老师同学的鼓励拉他上学……甚至想把孩子送去特殊学校。这些行为会加大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情感裂痕。

        这个阶段会持续多久:决定权在父母手中。父母越想改变孩子,这个过程就会越漫长。

        2阶段 休学期

        孩子表现:随着孩子对抗越来越激烈,躯体症状越来越明显,出现自残甚至想死的念头。父母不得不接受孩子休学,孩子终于可以在家躺平。这些孩子害怕出去被人问他,你为什么不上学,所以他们害怕白天,黑夜给他们莫名的安全感。所以他们白天睡觉,晚上会像老鼠一样的出来活动,黑夜是保护他们的,严重的孩子窗帘都不拉开,完全丧失自我管理能力和概念,每天能活着喘气打游戏就觉得OK了。

        父母表现:精疲力尽,发现各种推拉都行不通,被迫接受孩子休学的现实,为了避免更激烈的矛盾,父母暂时压抑住想要改变孩子的想法。父母表面上接纳,实际上是隐忍、难受、小心翼翼的。接纳是缓兵之计,背后目的还是想让孩子上学。父母开始退而求其次,不要求上学,要求孩子身体健康——少玩手机、规律生活、出门运动等。

        特点:表面上的剧烈冲突是没有了,但情感连接依然是中断的。这时不提上学母慈子孝,一提上学鸡飞狗跳。上学成了父母的心病,沉甸甸地压在心头。父母只要提要求,就可能引起孩子再次暴发。

        青春期孩子,就是要做自己!有力量的和父母对着干,你越不让我干啥,我就越要干啥,打砸吼往外跑;没有力量的就会自罪自责,一刀刀划向自己。

        这个阶段会持续多久:这个阶段很折磨人也往往会很长。孩子闭门不出天天玩手机,以此隔绝父母焦虑,也缓解自己焦虑。父母在无条件的爱和强制推进之间摇摆不定,生怕做错决定耽误孩子终身,内心备受煎熬,焦虑值急剧增加。孩子,似乎一动不动。

        3阶段: 没事找事期

        孩子表现:开始想去上学,但力量不够,有心无力,去两天就退回来,上学像是在上刑。孩子很痛苦,想到做不到,心理内耗加剧,焦虑值飙升,自我价值感暴跌。

        父母表现:父母意识到,假接纳不能解决问题,父母被迫放手,隐忍、情感隔离、自我安慰,有时又想控制孩子。父母一听说孩子要上学,欣喜若狂,鼓励孩子;孩子退回之后又备受煎熬。

        特点:孩子依然会跟父母对抗;父母内核不够稳定,依然会受外界影响,会怀疑自己,我真的接纳就可以了吗?孩子会不会躺平啃老一辈子?这样会不会惯坏孩子,让他们因病获益?父母和孩子都在期待和现实之间失重踏空。

        4阶段: 潮汐期

        孩子表现:随着无数次 上学—退回—上学—退回……孩子自我价值下降,他们会经历无数次心理暴击。如果能够按照我的建议干预,可能孩子会在这个时间段开始研究点自己有兴趣的事,比如花草、猫狗、手工、画画、乐器或者试着做点家务等等,也开始参加医学聚会,见见同学朋友。

        父母表现:父母也经历了无数次期待—落空—期待—落空……的过程,无数次暴击着父母,让父母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反复被虐,期待值越放越平,越降越低,直到低到尘埃里——我只要他活着,别无所求,如此反复多次。

        特点: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允许,不再自罪自责,他开始获得安全感,像蜗牛一样,慢慢从壳里爬出来,开始在外面活动;父母终于臣服——上学是孩子的事,他有他的命运,我接纳他、允许他。

        5阶段: 回归期

       孩子表现:孩子接受到来自父母的能量,真正松弛下来,相信自己是被无条件爱着的,他的任何状态父母都是接纳的。孩子开始拿回属于他的内在力量,也拿回自己的人生,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父母表现:父母真正接纳孩子,回到爱的初始状态——我爱他,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他上学或是不上,都是他的事,我尊重他的选择。我对他的爱,不因上学多一分,也不因不上学而少一分。

        特点:这时孩子提出我要去上学,或者做其他事,父母内心是平静的,坚定的、平和的、喜悦的,这份力量,也成为孩子的底气。

        总结一下,爸爸妈妈要慢一点,真正地看见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欣赏孩子的独特性,并放手让孩子去体验他自己的生命。父母完成了和孩子之间的课题分离,双方就都呈现出独立自由的状态。

     

    上一条:暂无
    下一条:阅读障碍儿童的情绪困扰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