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成功的父母会表达爱

    感觉被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作为父母,我们或许可以笃定地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爱着孩子!”然而,我们自以为的爱与孩子真正感受到的爱,往往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我的父母根本不在乎我。”

    “他们只关心我的成绩,从不关心我的感受。”

    “每次我想和他们分享心事,他们总是心不在焉。”

    这些令人心碎的“不爱”的错觉,往往源于父母未能以恰当的方式将爱传递给孩子。

    想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被爱,不仅需要发自内心的情感,更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具体的行动。有时候,恰恰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最能让孩子体会到被重视、被珍视的感觉。

    如果以下这些瞬间,你能做到3点以上,那么孩子在生活中一定倍感幸福。

    01当孩子需要时多一些抱抱和贴贴

    你经常拥抱自己的孩子吗?

    如果孩子喜欢你的拥抱,请不要吝啬你的怀抱,将他紧紧拥入怀中,近到能听见彼此的心跳声。身体的接触,是最原始也最直接的爱语,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却能传递最真挚的情感。有位朋友曾分享她小时候难忘的时刻:作为留守儿童,童年最伤心的时刻莫过于过完年后,父母出远门打工。父母离家的那天晚上,她忍不住躲在被子里哭泣。奶奶发现了,没有说话,只是侧躺在她身边,一下又一下地轻拍着她的后背。奶奶如今已不在人世,但那个夜晚,奶奶身上的温度、气味直到现在都萦绕在心间。

    常被人牵着、拥抱和亲吻的婴孩,比那些被人长期甩在一边且无人碰触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拥抱、骑在父母肩上、击掌、摸头、晚安吻、并肩而坐……看似简单的身体语言,都是爱的密码,它们传递着安全感和归属感,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这些自然的身体接触,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你被爱着,你很重要。”

    02当孩子的重要时刻来临多一些仪式感

    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那些重要的时刻都值得被特别铭记。不期而至的惊喜,就像是为平凡的日子撒上了一层金粉,让回忆闪闪发光。

    所谓重要的时刻,并没有刻板的标准,它可能是孩子第一次背上小书包走进校园的清晨,可能是他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后获得奖牌的瞬间,也可能是他鼓起勇气在舞台上完成第一次表演的时刻……

    偶尔给孩子准备一些礼物和惊喜,让他的生活充满仪式感和幸福感。礼物与仪式,代表的是心意,它与花费多少金钱无关,是爱的具象化表达,可能是孩子心仪已久的绘本,可能是手工制作的贺卡,也可能是为他精心准备的一顿晚餐。

    这些小小的仪式,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提醒孩子:“你是被关注着的。”仪式感教会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可以因为用心而变得与众不同。

    03当孩子在外“闯祸”时和TA站在一起面对问题

    一位妈妈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她6岁的儿子在小区玩耍时,不小心碰倒了邻居的电瓶车,后视镜摔坏了。看着倒在地上的车,孩子吓得脸色发白,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

    “当时我很生气,”这位妈妈回忆道,“可我看到孩子惊恐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此刻的他比任何人都更需要我的支持。”她深吸一口气,蹲下身平视着孩子的眼睛,轻声说:“别怕,妈妈在这儿。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妈妈陪你去跟叔叔阿姨道歉。”

    在去邻居家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耐心地教孩子,如何诚恳地道歉、如何承担责任。出乎意料的是,邻居不仅没有责怪,反而称赞孩子懂事,敢于承担责任。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没有把孩子教育好,在孩子犯错时急于撇清关系:“你怎么笨手笨脚的!”

    “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你看看你干的好事!”

    对孩子的教育就好像是教给别人看的。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懂事得多,出门在外的时候,教育可以适当留白。家人的意思就是,当对方无论因为什么,哪怕就是因为精神脆弱,抵挡不了诱惑,而不得不遭受挫折、痛苦、恶果时,也不应该趁机教育,不应该趁机讽刺,不应该痛打落水狗。因为那个痛苦本身,已经是最直接的教育,此处可以留白。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真的闯祸了,也不用怕,我们陪你一起解决。”有了父母的爱和信任,孩子才有信心面对问题,承担责任。

    04当孩子分享快乐时不扫兴,多回应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父母能够包容、回应他们的感受。那些被积极回应的瞬间,也能让孩子感到被爱。遗憾的是,有的父母看不惯孩子太快乐: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的成就,他们会冷冷地说:“你别骄傲,别高兴得太早。”当孩子精心准备了生日礼物,他们会挑剔地说:“下次别乱花钱。”当孩子兴冲冲地买回来一杯奶茶,他们会一脸嫌弃:“糖分太多,又不卫生,纯浪费钱。”

    得到父母如此的回应,孩子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落和羞愧。这种感觉,就像我们满怀期待地捧上最珍贵的礼物,却被最在意的人随手丢弃。

    在这样的一次次互动中,父母往往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是在“教导生活常识”,却不知这些看似善意的回应,让孩子逐渐失去分享的欲望、压抑自己的情感。想要孩子感受到被爱,为人父母要试着重视孩子的感受:不在孩子兴致勃勃的时候泼冷水,不在孩子跃跃欲试的时候挑三拣四,不在孩子满怀信心的时候打击他……每一次被温柔回应的快乐体验,其实就是在保护孩子快乐的能力。

    05当孩子做不好时也会温柔地告诉TA:没关系

    许多8090后父母的童年记忆里,都烙印着这样的画面:不小心打碎一个碗,换来的是劈头盖脸的责骂;吃饭时撒了饭菜,面对的是无休止的数落;玩耍时弄脏了墙壁,迎接的是暴风骤雨般的训斥。这些场景至今回想起来,仍能感受到当时的战战兢兢。

    长大后我们常常困惑:仅仅就是因为筷子掉地上这样的小事,为何都能被骂得那么惨?

    在一个容错率很低的家庭,孩子很难轻松地生活着。

    原来,做错事也可以不用挨骂:牛奶洒出来没关系,你总能收拾干净。改变主意没关系,每个人做好准备的时间不一样。弄得脏兮兮的没关系,洗泡泡浴很有趣。每个人都有“啊,糟糕”的时候,你就是这样学习的!如果父母对待孩子再宽容一些,孩子被爱的底气也会更多一些。

    比如,当孩子不小心把水洒了,妈妈都轻言细语地说没关系,先关心孩子有没有事,然后淡定地解决问题,全程没有发脾气、责怪埋怨。这样的处理不会宠坏一个孩子,相反,他会更有安全感,更懂得平静地处理突发事件。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做不好、做不到的事情有很多,家长多一点耐心、包容心,给他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成长帮助更大。想让孩子感受到被爱,需要父母用类似以上这些积极正面的方式去表达和行动。孩子唯有体验到了爱,才会渐渐懂得如何把爱传递出去。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