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和过度倾诉可能会导致三种情况及其危害:
1. 模糊性丧失:父母虽在孩子身边,但却并未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理解。孩子心理需求长期被忽视带来心理冲突和孤独感。
2. 情感父母化:父母无意识将自己的压力和情绪经常倾诉给孩子,导致孩子不得不在照顾父母情感需求时做父母的家长,而产生内疚、自责、焦虑、过度付出等问题。
3. 隐形的情绪:孩子可能会因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视而选择“隐形”,将情绪压抑在内心,进一步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给家长的建议:
1. 家长先照顾好自己的需求。
2. 与孩子共度“专属时间”。
一位被焦虑症困扰的少年诉说他的心情。他还有一个脾气特别大的弟弟。在他看来,爸妈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弟弟身上。在家里,父母为安抚弟弟,花去了大量的精力。每当他好不容易有机会和妈妈单独出门,妈妈却经常在说弟弟的事情。不是埋怨弟弟不好带,就是抱怨自己多么辛苦,要他也帮忙多去管管弟弟。要不就是家里保姆一会儿一个电话过来,说弟弟又闯什么祸了。这种情况发生次数多了,他心里又气又委屈。他有很多自己的心事、想法,想和母亲好好谈谈,但总是会失望。好像他明明和母亲在一起,但却又像没有这个人在身边一样。母亲的肉身在他旁边,心和魂都飞去别的地方。
“身在曹营心在汉”:你在孩子身边,但你真的在吗?
长期情感忽视会对儿童的情感、行为、人格形成带来很多危害,而且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察觉,因此常常得不到重视。父母并没有对孩子打骂,而是对情感需要“视而不见”。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模糊性丧失(Ambiguous Loss)”,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一种不确定的、无法明确界定的失去时,所产生的心理困扰。
这种失去可能是物理上的缺席但心理上的存在,比如亲人失踪,生死未卜。也可能是物理上的存在但心理上的缺席,比如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亲人,已不认识家人。明明有父母在身边,却难以进行有品质的心理上的交流,正是上面那位少年所经历的烦闷。
为什么“模糊性丧失”会带给人困扰和痛苦?
人类的大脑喜欢确定性,而“模糊性丧失”没有明确的界限,让人一直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往往会同时体验到两种矛盾的情感:希望和绝望。比如,一边期待母亲可以关心自己,一边又为母亲的忽视感到深深的无力。这种矛盾的情感会让人陷入长期的心理冲突。
“模糊性丧失”往往不被外界理解,当事人可能会愈发感到孤立无援。当少年试图和父母说这件事,父母可能会说:“爸爸妈妈都有花时间陪你啊!这种安慰反而会让人感到更加孤独和委屈,好像自己的感受是不对的。问题在于,“在身边”和“在心上”可能并不是一回事。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心不在焉”。
“情绪垃圾桶”:你倒进去的,终有一天会溢出来。很多家长会无意识把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和不满都倒给孩子,尤其会对那些被认为是“懂事”、“听话”、“孝顺”的孩子这么做。
这种现象被称为“情感父母化(Emotional Parentification)”,指的是孩子在家庭中被迫承担起照顾父母情感需求的责任,而父母则反过来依赖孩子的情感支持。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成了父母的“情感伴侣”或“情绪垃圾桶”。为什么不建议这么做?
父母本是孩子的情感支持者,当孩子被迫承担父母的情感需求时,家庭角色发生了颠倒,孩子失去了作为孩子的权利和自由。而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人生阅历的积累,都远未达到处理这些复杂情绪的程度,其情感承受能力非常有限。当他们被迫处理父母的情感问题时,往往会感到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内疚、自责、焦虑、抑郁等情绪体验。
此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建立清晰的自我认同,但在“情感父母化”中,孩子的自我认同可能会被父母的情感需求所淹没,导致他们难以形成独立的自我。这种经历还常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他们可能会在亲密关系中过度付出,或者难以建立健康的界限。
“隐形的焦虑”:你以为他没说,他就没事?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嘛,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焦虑就是想太多了。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懂事”、“安静”的孩子,似乎从来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如果有一些原因,让孩子无法直接表达,尤其是当他们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视时,他们会逐渐选择“隐形”。
这种“隐形”不是真的消失,而是情绪被压抑了。它们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可能演变焦虑、抑郁,甚至其他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父母可能还会觉得:“我们也没打他骂他,他怎么就焦虑抑郁了呢?”但事实上,忽视往往比打骂更伤人。打骂至少还是一种直接的关注,而忽视则是一种无声的伤害。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看见。
如何去做:从“在场”到“在场感”
该如何去打破上述一个又一个循环?给两个方面建议。
1、家长先照顾好自己的需求。
本文开头少年的妈妈,显然在养育子女方面遇到了困难,她一定也希望能够有人理解、倾听、支持和帮助。也许,和其他很多家长一样,这个妈妈自己小时候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和倾听,她不熟悉应该怎么做。也许,妈妈在自己的资源库里,也没有储备太多有效的策略方法,去应对她遇到的困难和她的烦躁情绪。这些都是妈妈正常的需求,妈妈也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看到这些需求,通过找朋友、伴侣、亲人或者专业人士协助来逐步解决,但不建议让另一个孩子来帮忙承担。只有家长先照顾好自己,才更有能力照顾好家人。
2、真的看见孩子:给孩子“专属时间”。
真的看见,其实这件事做起来颇有挑战性。因为各种时代的、家庭的原因,相当多的父母从小也没有从上一代得到什么特别多的关注和耐心。人很难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建议可以尝试先从“专属时间”做起。
无论家中有一个还是多个孩子,尽量给孩子一些“专属时间”,时间不用太长。在这段时间里,家长只关注这个孩子,不去想其他的人和事。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比如玩游戏、看电影、散步等。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哪怕一起做家务、一起聊聊天。最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请尽量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会有可能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么一个机会,和孩子之间实现高品质的连接。进而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变化、想法念头,可以及时协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并充分交流彼此的情感。通过这些尝试,可以主动创造出"真正看见”的机会。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