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理解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

    一、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

    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交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出现异常,但尚未达到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许多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自我调整等方式得到有效缓解,甚至完全康复。

    然而,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并非泾渭分明。有些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如果持续发展且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演变为精神疾病。此外,一些精神疾病的症状也可能表现为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能表现为幻觉、妄想等心理异常。

    因此,无论是精神疾病还是心理障碍,都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那么,如何判断我们是否有心理障碍呢?

    二、心理障碍的自我判断

    1.人际交往有障碍吗?比如你害怕人际交往吗?人会自卑吗?你是否在社交场合不知所措,脸红了?

     2.你心情不好吗?比如经常悲观、抑郁、焦虑、易怒,或者易怒、好斗?

     3.有原因不明的身体疼痛吗?比如长期慢性疼痛、自主神经紊乱、体力下降、长期失眠等。

     4.工作、学习和注意力的能力明显下降。

     5.有没有你控制不了的异常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关门、做鬼脸等。

     6.是否极度讨厌自己和别人。

    以上六个方面的表现,每个健康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一些,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和一定的时间,才能算是心理障碍。所谓一定强度,是指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工作能力;所谓时间是指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应该在 3 6 个月以上。那么,该怎样判断您所患心理障碍的轻重?

    三、判断心理障碍的轻重三个标准

    结合下面这三个标准,我们可以对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第一个标准:检验现实的能力,这涉及到一个人的主观判断与客观现实的符合程度。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的符合程度越差,检验现实的能力越弱,他的心理疾病越严重。重度精神病人对事物的判断受幻觉和妄想控制,严重脱离现实,是现实测试中最差的人,所以是最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二个标准:他对人际关系和压力的适应能力。适应性越差,心理障碍越重。重度精神病人的适应能力明显退化,只能躲在“自恋”的小圈子里。他的生活只能用他自己和他自己的幻觉和妄想来进行;边缘障碍患者只能适应非常有限的人际交往,处于半自恋半开放的“边缘生活”状态;神经症患者通常能适应一般的人际交往和压力,但适应能力打折扣。

    第三个标准:是心理发展损害阶段,损害越早,障碍越重。出生后六个月内精神发育受损,精神障碍属重度范畴,可发生精神分裂症;六个月至十八个月期间的损害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可能出现边缘性心理障碍和癔症;两岁至三岁之间受损,易出现强迫症或自恋障碍;从三岁到五岁受伤,容易出现神经官能症和社会恐怖等性心理障碍。

    对于一个有精神障碍的人来说,客观的评价问题的严重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较轻的患者就不用背负沉重的负担,较重的患者也能引起警惕,得到及时的治疗。

    四、患了心理/精神障碍,该怎么办?

    人们的第一个情绪反应,往往是自卑在知道自己患有心理障碍后。感觉自己已经被归为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其实,一个人是否患有心理障碍,不是由他自己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他的周围成长环境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命运”。它只是反映和代表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背景,并不代表一个人是否强大,是否有价值。

    第二个反应,就是悲观失望得知自己患有精神障碍后。因为他们习惯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不幸的人,患有无法克服的疾病。事实上,根据最保守的估计,人口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也是 2,也就是说,中国十几亿人口中至少有 2019 万与你有类似精神障碍的患者,所以你不是孤立的。精神障碍不是不可治愈的。可以说大部分精神障碍都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缓解和治愈。只是缓解和治疗需要付出精神、经济和时间的代价。

    所以,遭受心理障碍,既不难过,也不可怕。你只需要面对自己遭受心理障碍的“命运”。冷静思考,可以慢慢思考,如何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采取以下心态会有好处。

    第一,必须接受自己的“病”现实;其次,要肩负起自己战胜心理疾病的主要责任;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或者专业的心理治疗。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