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强烈的感觉到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从通常能立即制止不良行为这一点来说,惩罚确实管用。
但是其长期效果是什么呢?我们常常被当时的效果所愚弄。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当心当长期效果是负面效果时,到底是什
么在起作用?惩罚的长期效果是孩子往往采用以下行为来“回敬”我们。
惩罚造成的四个结果
1. 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 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 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 们的要求去做。”
4. 退缩
a. 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 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孩子们通常不会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在遭受惩罚时内心所做出的决定。然而,他们未来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在潜意识中认定“我是一个坏孩子”,并会继续扮演“坏”的角色;而另一个也认定自己“坏”的孩子
则可能会变成一个讨好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以此来求得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的爱。因此,大人更需要知道自己的
行为会造成何种长期效果,而不要被当时的短期效果愚弄。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他感觉更糟?想想你自己上一次被羞辱
或被不公正对待时的感觉吧。你当时有合作的意愿了吗?想要表现得更好了吗?闭上眼睛,想想最近一次(或者你小时候
某一次)别人想要以让你感到难受来激励你做得更好的情景。准确地回忆一下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你的感受。要注意你是怎
么想你自己的,又是怎么想别人的,以及你想将来要怎么做(尽管你当时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作出决定)你感觉到
自己受到要做得更好的激励了吗?如果是,这种激励让你感觉好吗?是否是建立在你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负面情绪之上的?
你是否觉得更想要放弃努力或者掩盖错误,以免将来再受羞辱?或者你是否想舍弃自我,去讨好别人?基于受到惩罚时所
产生的这种感觉和潜意识中的决定,孩子们不可能形成积极的人格。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