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做事,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为基础的。记住,
孩子随时随地都在做的决定,并形成着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对应该做什么才能求生存和成长的信念。孩子行为的首要目的是
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有时候他们对于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并
且行为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往往与其目的背道而驰。比如,他们想要得到归属感,但他们为达到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很笨拙,
其行为就会惹人讨厌。这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他们的行为越是惹人烦和生气,他们就会越急迫的追求归属感,因此也就越
发令人生厌。
孩子们的觉察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孩子们并非是存在这一问题的唯一群体。当小艾(两岁)的妈妈带着刚出生的
小弟弟从医院回到家里时,小艾发觉妈妈给予小宝宝很多的关注。糟糕的是,小艾将此解释为,这意味着妈妈爱小宝宝胜过
爱她。这并不是事实;但小艾的看法比事实更重要。他的行为将取决于她所相信的事实,而不在于真正的事实。小艾的目标
是想要重新获得她在妈妈心中的特殊地位,而且她错误的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办法就是表现的像个小宝宝,因此她可能会需
要奶瓶、会把臭臭拉到裤子里,而且爱哭。结果,他适得其反,妈妈对此感到很沮丧、很厌烦,而不是充满爱意和亲切。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和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当一
个孩子的行为令人讨厌时,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对大多数大人来说,很难不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且很难记得其背后的
真实含义和信息——“我只是想有所归属”。理解这一概念,是大人更有效的帮助行为不当的孩子的第1步。有助于你成为
“密码破译者”。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请你把这一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并且问你自己:“他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
么呢?”记住,虽然孩子并不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密码信息,但当你处理它的隐含想法,而不是仅仅针对其不良行为作出
反应时,孩子就能深深的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如果你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怎
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你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而且,仔细审视一下是否是你的行为
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也会有帮助。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