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坚定平和,遇事不会惊慌
失措,能够较好的融入同学当中,能现实、理智地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而缺乏安全
感的孩子,则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胆小怕事、社会回避、自闭、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
力弱等人格倾向。
一个人的安全感,与生命早期和“母体”的关系密切相关,也与幼年时父母对孩子的理解、
关爱和保护有关。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缺乏交流和信任。孩子们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愿望,希望能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直
在一起,有很多快乐的时光,但是,现在很多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和事业,难以实现孩子
的这个愿望,跟孩子缺少互动和交流。此外,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会因为一些小事失去
信心,不能克服困难,担心孩子会误入歧途,总是不相信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慢慢也就没
有了安全感。
第二,所定目标太遥远。如果父母总是过分操劳孩子的事情,给孩子定一些太过遥远的目
标,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让孩子无法承受,进而失去安全感。
第三,教育方式有问题。在教育孩子时,有的父母太过宽容,甚至纵容孩子,认为自己孩
子和孩子是好朋友,造成在教育上没有了分寸,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这时孩子
就会认为父母很好欺负,变得无法无天,反而更没有了安全感。所以说,父母应该适当地
给孩子一些威严,让他们变得更有责任感。
第四,父母情绪的影响。对于三岁以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因“个性因素”或婚姻关系的冲突,
导致情绪不稳定,或者焦虑、烦躁、恐惧等负性情绪太多,也会造成孩子的安全感缺乏。
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的不良情绪和家庭矛盾时,都有强烈的无助感和恐惧
感,所以父母们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以便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平和的家庭情感
空间。
第五,家庭的经济状况。心理学研究证实,孩子的安全感还与他所感受到的家庭经济状况
有隐形的联系。也就是说,安全感与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暗示”有关。在一些家庭,尽管
实际的经济状况较差,但在孩子面前,父母很少显示和不显示对经济的焦虑、压力或担忧,
孩子也会有良好的安全感。反之,即使在一些经济实际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如果父母总
是习惯于在孩子面前夸张的显示对经济状况的焦虑,同样也会给孩子强烈的“不安全”的暗
示,以致影响孩子成人以后的安全感。
第六,早期的成长经历,孩子在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得到母亲稳定而有规律的照顾,决定
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这种基于对母体的信任所发展出来的安全感,会直接影响孩
子的一生。所以母亲应尽可能有规律的悉心照料孩子,简单的将孩子交给别人喂养、过早
分离,都是一种极其草率的做法。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