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把3岁的儿子送去全托了。“也不是忙得没办法,还有老人愿意帮着带孩子呢。”陈薇说,3岁儿子已经被老人宠溺得不像话了,特别自我,家里人向日葵一样围着他这一轮小太阳转,将来长大了得成什么样啊?“我就是觉得全托对孩子好,通过全托培养孩子独立性。”爷爷奶奶说陈薇心忒狠,不打招呼气鼓鼓回了老家。
让孩子过集体生活
陈薇是额外交了赞助费才把孩子硬塞进全托班的,因为名额早就满了——全托的确在很多城市悄悄升温,有些地方连零岁全托班都有了,整个社会对全托机构的需求比想象中还要大。有的全托机构还提出了一个口号:“与父母竞争孩子的爱!”这话挺吓人,但可以确证的是,这些全托机构都很努力地为全托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
实际上,很多父母都是跟陈薇一样,出于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目的,才把孩子全托了。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曾做过调查,在父母送子女全托的原因中,“让子女过集体生活受教育”名列第一,占调查总人数的77,这的确是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父母们特别突出的诉求。
“孩子跟许多小朋友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学习一起玩,既要合作,又有冲突要自己解决,肯定会更加独立。”李媚说。还有不少年轻父母认为全托好过隔代抚养。但有更多父母,在是否让孩子全托中犹豫不定,想象中的好处和传说中的坏处,父母们并不确切地了解,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判断。
全托妈妈更自私?
“我绝对、绝对、绝对不会在任何情况下,考虑把孩子送进全托幼儿园。无论工作多忙,我的孩子一定要每天回家和爸爸妈妈共度时光,交流感情和思想,在家里的床上睡觉。”儿童心理和教育专家小巫,对全托抱以绝对否定的态度。她认为全托幼儿园与孤儿院相差无几!“全托唯一的‘好处’,就是解脱父母,不必承担每天照顾孩子的辛劳。”
全托妈妈,亲子教育,儿童心理咨询
小巫毫不客气地评论道:“全托不是基于孩子的需要,而是满足家长的需要,是一种极端自私的选择。”她说,在欧美国家,父母亲手养育子女才是天经地义,为了工作牺牲孩子,不但是一件说不出口的羞耻事,而且在有些地方,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与放下事业回家做全职妈妈的母亲相比,那些送孩子全托的母亲是“显得”自私了。确确实实地,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每对父母心底里都隐藏着让自己更轻松的私念。
“但我们的确认为全托对孩子有好处才这样做的。我们自己的确轻松了一些,可都是当妈的,都爱自己孩子,没有谁更多谁更少这一说。”李芳菲有些愤怒地说。她曾在一个育儿论坛上与十余位妈妈论战日托还是全托,她们火力猛烈,而她的辩护明显苍白无力。
备受垢病的全托
全托妈妈们一定会落败下风,她们最不利的地方在于,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反对全托。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已经成为重要的育儿基础,而全托被认为是母爱剥夺,对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依恋关系极为不利。西方有句口号:“最好的托幼机构不如一位最坏的母亲”,它把送孩子全托的妈妈们钉在负罪感的椅子上—她们甚至连最坏的母亲都比不上。
还有更多对全托不利的证据。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师周念丽做了一个调查,她把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孩子与保教人员共同度过入睡前这一段时光中的行为表现。共8个孩子,为时2个月,调查报告于2000年发布。这是其中一个3岁全托孩子入睡前的表现:“上床后,手和脚都喜欢搁在床栏杆上,有时搁在左边,有时搁在右边,动作幅度很大。当有成人走近时,便会注视数秒,流露出亲近的渴望。当无人注意时,便用手去摸自己的脸,顺着额头往下摸,或咬手指,吮吸手指,还常挖鼻孔,咬被子。”
调查显示,孩子们普遍入睡时间偏长,要1个小时左右。吮吸手指、挖鼻孔、咬衣领等问题行为较多。被观察的8个孩子中,出现这样问题行为的有6个,在4名新入托幼儿的身上,都看到了这些神经性习惯。
保教人员的态度也令人担心。他们通常严厉训斥孩子们。周念丽得出一个结论:“保教人员对孩子的情感要求没有适当、适时地作出反应和对应,使孩子在离开自己父母之时,备感孤寂和不安。带着这种心情,当然不可能很快进入甜美的梦乡!”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的调查也显示,全托孩子普遍亲情缺乏,心理紧张,身体抵抗力减弱,“52.31的幼儿对疾病的抵抗力呈减弱的趋势,其中12.71的幼儿经常患病,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和消化道疾病,就医用药不断。”另外,全托孩子词汇量不如日托孩子。
一位妈妈说,今天的幼儿园条件都好了很多,更多受过专业培训的幼师都很有爱心。确实有许多幼教老师试图做“老师妈妈”。但足够好的幼师能够代替妈妈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师夏翠翠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生物性的,是原始的、本能的与孩子之间的连接。这种爱是任何形式的爱都无法替代的。”
在这个问题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师姬雪松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这并不是绝对的,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对于孩子心灵的成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个真正富有爱心的老师,一个良好而持久的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可以修复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受到的伤害和忽视。发展心理学家也证实,对于孩子,养育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的质量。
可问题是,全托班给予每个全托孩子的爱的质量,足够吗?小巫认为:“无论哪一种文化,每个孩子的最大需求都一样:每天经常得到父母的爱抚。任何全托幼儿园的老师都无法做到给每个孩子足够的个人关注,更别提亲密的身体接触。”
全托一无是处?
这一点,那些把孩子送去全托的父母绝不会承认。因为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比较大的进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对天津市17个全托班的调查报告显示,全托孩子的某些能力得到了增强:96.02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可自己脱穿衣服、解系鞋带、入厕、折叠被子、梳头、洗头洗脸等;82.03的幼儿对环境适应能力增强;77.43的幼儿初步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76.99的幼儿交往能力增强。
这是否意味着父母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愿望达成了?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师夏翠翠认为:“3~6岁孩子的主要人格发展任务不是独立,家长认为的独立更可能是孩子的自主性,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小巫则认为父母的这种想法太片面:“最佳途径是让孩子自动脱离父母,而不是父母硬将孩子与自己分离开。”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并未全托的孩子,独立性也很强。独立性,并非只有全托才可以培养。
北大六院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全托不可一棒打死。孩子3岁以后全托,可能会帮助孩子社会化:“3岁大的孩子,已经完成了心灵成长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客体恒久性的形成,3岁的孩子已经成熟到可以将妈妈的形象和功能保存在自己的内心,不会再把妈妈从眼睛里消失等同于从生活中消失甚至从心目中消失。并且,这个年龄的孩子,也需要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更大范围的社会化交往,和新的权威—阿姨,和新的同辈—小朋友们。”
王朔曾是全托孩子
最重要的,一个全托孩子会成长为健康的孩子吗?全托会给一个孩子留下阴影吗?心理学给出的答案很可能是负面的。“美国育儿专家西尔斯夫妇在《训导手册》里指出,婴幼儿成长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是:在婴孩期被满足的要求会逐渐消失,而未被满足的要求不会自行消失,会在孩子的感情生活上留下一个空洞,日后会以‘分离病’的形式再回来。”小巫说。
幼儿心理顾问赵远虹曾拍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幼儿园》,拍的那些五六十岁的老人都曾是全托孩子,他们进入老年后,仍然喋喋不休地抱怨父母,纠缠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人到中年、名满天下的王朔也曾是全托孩子。在公众眼里,王朔差不多也是一个以“分离病”的形式纠缠童年成长空洞的成人。根据王朔原著改编的电影《看上去很美》,片中调皮捣蛋的全托孩子方枪枪,就是少年王朔的翻版。王朔被送全托后很不合群,对周围有父母疼爱的孩子非常仇视。上了小学,王朔开始特别排斥母亲,王朔说10岁前不清楚自己的父母是谁,即使现在,王朔仍然无法修复与母亲的关系。
是否所有的全托孩子都会因为全托而留下阴影呢?今年25岁、在一家外企工作的Shirly陈就是被父母送去全托的,虽然她回忆起当年每天眼睁睁看着“日托”孩子离园的情景有些心酸,但她并不承认这是不可修复的创伤。
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和亲密关系里,她并未以“分离病”的形式呈现全托之殇。Shirly向我们呈现了另外一个角度:即使全托曾经带来一些什么,但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可资弥补、修复的资源—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全托与成人的人格与亲密关系的更权威的发展性研究报告—就留给有兴趣的心理学家们吧。
给全托孩子的父母
如果父母选择了全托,可以听听以下的建议:
1、要亲自陪伴孩子
在休息日节假日,亲自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满足孩子对亲情的需要,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尽情地玩耍。可能的话,可以适当增加接送孩子的次数。
2、一定要4岁之后才送全托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最好在孩子4岁后再送全托;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最好不选择这种形式。
3、不要过度补偿
孩子全托,父母会以各种方式补偿,但容易过度。在“弥补”之前,首先要清楚自己弥补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内疚?还是孩子的需求?因为内疚而引发的弥补并非孩子需要的,甚至会伤害孩子。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