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惩罚时,要基于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孩子喜欢你认同你的关系,而是孩子能认同你的体罚条件。通常不要在第一次产生问题时进行处罚,法律不是随意指定的,不具有追溯效率。第一次产生问题,要和孩子阐明不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以及下次如果在出现,要处以什么处罚。如果可能的话,要和孩子协商下次再犯如何处罚,如果孩子拒绝协商的话,也可以直接告知就行,但家长仍旧要不断锻炼自己和孩子协商规则的能力,千万不要图便利而一直擅自做主。
2、惩罚程度要适度,特别是在家长擅自做主安排处罚规则的情况下。处罚要给孩子带来压力,所以要考虑孩子的承压能力,过于严酷的法则会让孩子陷入自暴自弃。如果孩子的违规行为不存在主观恶意,最好采用象征性处罚,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处罚。所谓主观恶意就是孩子在违规行为中得到了欲望满足,并且会持续故意从事这种行为。这个方面的分辨最简单的策略是:孩子如果逃过惩罚,他的心理状态是庆幸,还是得意。如果孩子撒谎了,然后被你发现了,然后你宽恕了他,他的反应是“谢天谢地”还是“阴谋得逞”。如果他长舒一口气,可能是有难言之隐,如果他有一种阴谋得逞的快感,那差不多就是故意的。
象征性惩罚可以随意安排,比如轻打手心、几分钟罚站等,就是让孩子并不感受到强烈的痛苦,但却也知道自己确实做错了。其实象征性惩罚还可以缓解孩子因为犯错而产生的内疚和自责心理,比如孩子因为控制不住的焦虑而撒谎,内心的内疚感会成为强大的压力,而象征性处罚可以让孩子感觉会好一些。这是我经常会采用的手法。
3、对于孩子主观恶意的违规行为,孩子几乎不可能会服服帖帖和家长讨论什么惩罚规则的,因为他本身就是在通过和家长的斗争获得兴奋。此时家长的权威是绝对必要的。无论你是否采取处罚的方式,你都要坚定守住你的立场,让孩子知道在某些底线上,是由你说了算的。无法坚守住立场的家长会逐渐陷入孩子的控制之中。比如孩子故意不做作业,不吃饭等。主观恶意可能是因为和家长本身的情绪对立,也可能是因为某些时候的获益而逐渐学会如何掌控家长。所以家长要恩威并济,正面引导的同时,坚持不放弃底线。
4、别惩罚完就了事。惩罚不是为了惩前,是为了毖后,不管孩子是主观恶意,还是无意犯错,都要告诉孩子下次可以如何做。当然,如果能够和孩子协商那就更好了。
5、要给孩子多次改正的机会,别指望打一顿之后孩子就会好了。改正习惯是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别因为孩子一再犯错就加重处罚,即便是象征性处罚也不可以。如果惩罚太重的话,孩子就会失去改正的机会。比如孩子考试差,回来做10张试卷,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永远做不完这些卷子了。
6、惩罚要有定则,不能心情好了就宽松些,心情不好就狠些,这仍旧是单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体罚的心法
以上是技法,那么心法是什么?
1、惩罚不是为了让孩子为犯错付出代价,而是为了表明家长的明确态度,让孩子知道“我犯错了”;
2、对于主观恶意的犯错,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约束的,不是可以任性妄为的,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有绝对的权威;故意犯错是要付出代价的;
3、无论孩子怎样,理解和支持都是最重要的,孩子的错误不能推给他自己解决,孩子解决问题是需要家长的耐心等待和支持的;
4、体罚时不能伤及自尊,即便孩子是主观恶意犯错,也不能告诉他“你就是一个坏孩子”,你可以说:“你是不是觉得打败我是令你满意的事情呢?虽然我想让你满意,但通过这种方式是不行的。”最好的心理状态是:慈悲为怀。当佛祖收复孙悟空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即便我在处罚你,但我是带着同情和无奈的,而不是幸灾乐祸。看起来蛮虚伪的吧。一开始你是会感觉到自己挺虚伪的,但你真正能理解孩子的立场时,你真的可以做到这么矛盾的事情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