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都当成心理学上的存在,这就是所谓心智化。生物学的存在意味着,他们需要水、食物和空气;心理学的存在意味着,他们需要爱、信任、自由、独立和有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人生。
不要太多地用对和错、好和坏来判断孩子的言行,也不要使他用这样的眼光看待他所面对的人和事。世界上大多数事情是不好不坏的、或者说是处于黑和白之间的灰色的。过于在乎对和错,是人格停留在4岁前的发育水平上的表现,也会使孩子的人格缺乏足够的灵活性。
对孩子的有些“错误”,特别是经常犯的“错误”,不要立即做出反应,而要延迟反应。因为你的立即反应可能会使孩子对用这种方式“调动”你的情绪和行为成瘾。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一发出刺激,对方立即就有反应,这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啊。
父母过于强调什么,就往往会事与愿违。所以有个开玩笑的说法:医生的孩子容易生病,老师的孩子容易学习成绩不好。过度强调什么的时候,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意志、回避屈从权威所导致的屈辱感,潜意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
还有,父母的强调本身,可能是反向形成,比如一个母亲反复跟青春期的儿子说要多交朋友,可能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后抛弃自己;更“巧妙”的地方还在于:是我说的要你去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去了,也是我主动要你去的,我“被”抛弃的感觉会减弱。所以你对他交朋友的“鼓励”,就变成了他宅在家里的“陪你”。
让孩子拥有秘密,这是他们长大的前提和证据。除了事关孩子被虐待、自杀和杀人的“秘密”,父母不可以看孩子的日记、微信和QQ记录。你侵入孩子的私人领地,会在以后他被别人侵入时觉得理所应当。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理解孩子了,就想想在同一个年龄的自己:你在想什么、要什么,以及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对待自己。不理解孩子,本质上是不愿意去理解,而不是不能够理解。我清晰地记得20年前的一幕:一个事业有成中年男人对我又愤怒又哀怨地说,我实在不知道我16岁的儿子在想什么、要什么、干什么。
我回应说:以你的广泛的阅读、丰富的江湖经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你自己在那个时段走过,你竟然不知道一个小你20几岁的小男孩在想什么?如果他是你的敌人,你会让自己不知道他想什么要什么吗?他很快觉得自己好像知道了。强调一下: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或者不敢知道。
所谓代沟,是在为情感隔离找理由。有句话可以摧毁这个隔离:没有代沟这回事儿,因为如果有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李白的诗。
代沟这个词可以废除了,因为它代表的是人在理解他人上的懒惰,而不是事实;或者说,它是懒惰制造的事实。人性从有文字记录算起,并没有什么改变;所谓的代际差别,就算了吧。
对孩子的信任,是健康的冒险。信任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人本主义的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有自动朝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需要。比如遵纪守法、尽义务、爱人类等等,如果有人不这样,那是因为他的这种倾向被打扰了。对孩子的不信任,是父母对自己不信任向孩子投射的结果:他们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跌跌撞撞就到了现在这个样子,他们那些反社会的欲望没有被象征化或意识化,于是投射给孩子,就变成了这样的理念:孩子不被严格管教就会变成罪犯。
或者,父母功成名就的动力,来自要摆脱早年非常糟糕的环境,他们就想当然认为,给孩子糟糕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努力。他们不知道,已经时过境迁,那些被信任的孩子,一定会比“雪耻”的孩子,有更持久的战斗力,也更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对孩子的不信任是家长的焦虑,过度焦虑的母亲,会把不能消化的情绪,投射给孩子,孩子不能消化,就会把孩子的人格“容器”撑破,各种能力都会受损。比如孩子的社交功能受损后,就会宅在家里,逃入网络中,在虚拟世界里把自己“不能消化的情绪”投射给他人。
放下焦虑,让自己活得快乐轻松,是所有父母能够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因为这样的你,使孩子敢于远走高飞。那个担心你过不好的孩子的一部分,就不会成为Ta负担了。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