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父母,会制造有问题的孩子。完美主义者的本质,是人格弱小,丝毫不能承受不完美、或者说某种缺憾带来的屈辱感,这种屈辱感会投射给孩子。地陷东南,天高西北,天地尚无完体。60分的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
完美的母亲,还会遏制孩子的创造力。母亲的“缺点”,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创造力是在幻想层面,弥补母亲的不完美,如果母亲“完美了”,就不需要创造了。面对完美的母亲,创造力就是攻击。
完美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严格,可能源于父母对自己的父母的失望,以及对自己的失望。对自己满意的父母,不会有哀怨,也就不会要求孩子的成就来消除自己的哀怨。说狠一点,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把其他成年人搞得一败涂地的人,是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打败自己的孩子,以补偿缺失的优越感的。对他人的失望,本质上是对自我缺憾的补偿:我对你失望,就忘记对自己失望了。
当有失望情绪是就会对孩子不耐烦,是因为融合恐惧或焦虑。辅导孩子作业,已经是现象学级别的社会问题。孩子一遍三遍还不会,会激活父母的融合焦虑: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阈值。警报响起,要用不耐烦在情感上离开孩子。耐烦的能力,几乎等于一个人的人格独立程度,因为一个人格足够独立的人,他跟他人在一起多长时间,都不会影响他的情绪,他都还是他,不会那么急着用不耐烦把他人推开。
完美的父母人格层面有过度控制的倾向,就会不自觉地打压孩子的各种能力,避免对孩子的失控。比如有的家长随口制定的规矩是:大人说话孩子不要插嘴。这可能打压孩子以下能力:对环境的敏感和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权威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的直觉能力是高于大人的,以大人身份压制孩子,等于直接压抑孩子的直觉能力。
如果你要讨论真正的大人的事情,就找个孩子不在场的的地方吧。否则,就是邀请了Ta参与,又不让Ta参与,这就使Ta陷入了双重束缚境地。研究证明,这是制造严重精神障碍的环境的特征。过度控制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怎么着都不行。
有个关于双重束缚的段子:有个人养了一只狗,给狗取名为“别动”。这人经常这样对狗说话:“别动,过来”;或“过来,别动”。据说那只狗后来疯了。
完美的人底色是恐惧,父母某一方未处理的早年分离创伤,可能使其害怕跟孩子分离,孩子的成长会被Ta看成是对自己的抛弃,所以会不自觉地做出阻碍孩子成长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也是他们学习成为自己和跟他人打交道的唯一重要的途径。但在有些家庭中,看起来无意义的游戏被禁止,或者成为孩子“受虐式”学习之后的赏赐,或者孩子快乐地游戏被赋予懒惰甚至堕落的意义。
广义地说,一切皆游戏,学习和工作都是游戏。严格区分游戏和学习的界限,即破坏了游戏的快乐,也削弱了学习的动机。那些把学习当成游戏的孩子,学习的动机永远不会衰竭。但这些动机是指向远离父母的方向的,会激活父母的创伤,所以会遭到父母的打压。
这样的父母,能够享受跟孩子相濡以沫的悲情,临床上见到的很多有个问题孩子的家庭,真的很悲情;他们无力享受孩子成长之后的彼此“相忘于江湖”。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