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黑镜》第四季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单亲妈妈玛丽,给女儿萨拉植入了天使方舟系统,可以用平板电脑远程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只要打开设备,就可以入侵她的大脑,孩子现在正在看什么,说什么,和谁在一起都会清晰地知晓,也可以自动过滤掉那些“有害”的信息。
她的女儿在面对邻居的黑狗,同学说的脏话,或者游戏中的暴力镜头时,看到的只是一堆马赛克,或是听不到那些声音,甚至在外公心脏病发作,倒在地上的时候,系统也自动屏蔽掉了这个画面,当妈妈在墓地前哭泣,孩子看到的只是一张有马赛克的脸。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母亲把监视孩子的大脑当成了一种乐趣,但两人的冲突却愈发的严重,同学在和她描述战争的场面,被天使方舟系统解读为有害信息,自动过滤了声音和画面,萨拉从未见过鲜血的模样,回家的时候想画出来,红色的颜料也被理所应当地变成了一堆马赛克,于是将铅笔狠狠地扎向自己,同样看不到流出的鲜血。
她丧失的基本的感知能力,对母亲监视充满了恨意,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关闭了系统。
本来事情告一段落,但到了青春期的萨拉,有次要出去看电影,被母亲怀疑,于是又开启了平板电脑,看到了15岁的女儿和另一个男孩在做爱,并且有吸食大麻的行为。
知道了母亲监视后的女儿,在家里的地毯上大打出手,把妈妈打得头破血流,天使方舟同样屏蔽了这个画面。
童年对“有害”信息的过度屏蔽,反而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坏”的,丧失了底线,在青春期的叛逆加持下,集中爆发。
那么,童年被父母过度“入侵”的个体,如何自救?
无法分离
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处于高度融合的状态,妈妈的情绪会被宝宝全然地感知,并且不加区分地接受,这似乎是他们的本能,当产房里一个孩子哭泣的时候,一会儿工夫,所有附近的婴儿都会被“传染”,开始哭了起来。
同样的,部分妈妈也可以清晰了解孩子的情绪,甚至从宝宝细微的表情中,知道他们是饿了,还是要排便。
正常情况下,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开始有了边界,开始能分清母亲的情绪,和自己的愤怒或悲伤。
但有的妈妈潜意识里会拒绝这种分离,因为融合的状态实在太“美好”,有个人能如此精确地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是种非常奇妙的感觉,为了延续这种状态,她们会反复入侵孩子的精神世界,想去控制他们的思维、想法或是情绪。
让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继续成为自己的延伸,并可以完全地拥有和控制孩子。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作为成年人,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还住着一个想要知晓一切的母亲,或者父亲,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不管在做什么事情,就好像有个人在一直监视着他们,这会导致种种状况。
无处遁形
被父母反复入侵精神世界的个体,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对亲密的极度敏感,甚至做出在外人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行为,有位男士的妈妈突然到访,坐在了其经常坐的沙发椅上,两人沟通得还算愉快,在母亲走后,他自己坐下的时候,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想扔掉这个东西。
两个人共同坐过一把椅子,被他潜意识里敏感解读为象征性的亲密,而在恋爱或婚姻里,这样的“信号”随处看见,就像一个按钮,不知道在哪一个瞬间,就会被触碰到。
外在的表现可能是通过手机、游戏或是工作来隔离,寻找可以吵架的借口,通过冲突来推远两人的距离,甚至是逃入到另一段关系中,然后重复这个过程。
其次,这样的个体可能对这种入侵妥协,和父母长期处于未分化的状态,即使建立新家庭后,依然保持着这种链接,妻子或丈夫反而成了“外人”,他们可能时常地回到原来的家,偶尔再回去看看自己的爱人,或是在精神层面保持对母亲的“忠诚”,能微妙地感知到妈妈潜意识的信息,并去贯彻执行。
比如:父母可能在意识层面,让子女和对方好好过日子,但潜意识层面却压抑着很多不满和愤怒,这里面带来了两种相反的信息,作为孩子往往会认同潜意识的信号,或者在两种状态下反复。
他们的精神没有边界,也缺少“主权”,难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做出决定。
无处安放
当父母不断地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代替孩子本身的愿望时,作为子女,往往要牺牲自己,去回应他们,这会让自己的个性或人格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
而人格成长的要素之一,就是可以获得外界恰到好处的回应,来不断地滋养自己。比如:当孩子用积木堆砌了一座城堡,回头开心地望向父母时,内心里希望得到认可和鼓励,但获得的反馈却是,这积木太脏,不要把手放到嘴边,他们内心的需求没有被回应。
或是当看墙上的一排排油画,父母告诉孩子,哪些是好看的,哪些不美丽,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与内心真实的感受切割,他们没有用真实的自己,去体验周围的环境,并得出结论,而是要遵从外在的声音,成为一个生命的理论家,要依靠外在的某种思想或是标准来定位自己,而不是以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出发,去借助外界的一些东西去丰富自己。
在这种状态下长大的个体,往往会比较“刻板”,难以承受变化,制造很多“规矩”,来保护自己,同样也将他人纳入到这些规矩之中,以获得某种固定的回应,并且需要即刻的满足。
在进入到关系时,冲突会在无数个生活的细节中爆发。
我的世界
①回应之地
首先,可以在亲密关系中,尝试先去觉察自己感受背后的需求。比如:当对他人涌现出愤怒情绪的时候,是否因为对方没能很好地回应我们,还是没能按照自己期待的样子去行事,也就是说,双方之间的相处,没有一定程度的自由,需要完全被某种规则掌控。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内心缺少非常稳定的区域,企图用外在的某种“稳定”去补偿。
可以培养某个可以独立完成的爱好,或是加入到相关团体当中,通过自己与爱好的“互动”,或是与他人沟通,去建立自己可以创造,而又可以带着这份创造力去和外界交流的部分。
不断地练习这件事,去觉知内在的变化。
②刻意的界限
如果内在观察是无法量化的,外在的配合却可以“量化”,可以有意识地去建立界限,在细腻之处找出一些掌控感。比如:在家里拥有一块自己的地方,让其他的人暂时不要触碰,这可以一张桌子,或是喜欢的玩具。
利用情绪,觉察自己的边界感,当感到愤怒时,是否是他人象征性地侵犯了自己的领域,就好像母亲坐过那位男士的凳子那样。或是自己的某些行为,侵犯到了他人的边界。
将这些潜意识的信息意识化,尝试和对方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询问对方的感受,然后觉知个体和个体之间的不同。
③逃离与归回
当母亲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共存,个体可能会选择逃离自己,去寻找外部的依靠,学习各种理论,去复制他人的思想,想要拥有不属于自己的“命运”,沉迷于各种欲望或是感官的刺激。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故土,在那里父母化身成了神话故事里,藏身于暗处的巫师,随时释放着可以操控人心的魔法。
尝试用成人的“精神”,去归回自己的领域,去留意那份恐惧和愤怒的来源,在小的时候,当自己内心需求和感受被表达时,外界的回应之光,没有照耀进来,只能无助地去承担这些,但此时此日,用已经成长了的力量去重新理解、安抚那个没有被看到的小孩。
那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长期缺少回应,或者被否认的经历,产生的愤怒和无助感,化身为孩子眼里的怪兽,在关系中不断被触发,吞噬着那些幸福感,用成人的自己接纳、觉察,尝试转变,今时不同往日,当下的力量,是可以应对那些过去的不堪。
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可以用绘画、阅读、冥想或者与他人有效沟通的方式,去重新拥有自己的世界,用创造性的方式,去自我救赎。
版权所有: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