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困难儿童进行了诊断之后,就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训练儿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在训练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有行为辅导法和游戏辅导法。
一、行为辅导法
行为辅导法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之上——所有行为都会产生一些结果,这些结果对这一行为在今后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因此只要控制行为的结果就可以对行为本身进行控制。例如,当孩子碰到火时,会立即产生疼痛感,这一行为的结果会使他今后接触火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同样,如果孩子把好吃的糖分给身边别的孩子时立即得到了成人的注意和表扬,那么这个孩子的分享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机会会大大增加。相反,如果他把糖分给别人时成人注意并取笑了他,认为他真傻,他的这种行为再发生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一)强化法
强化法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来增加、减弱或消除某些行为的心理辅导方法。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正强化
只要所期望的行为一出现,就给予奖赏,儿童在以后同样情况下出现相同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加。奖赏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原发性奖赏,如糖果、玩具等,这类奖赏属于生理所需,容易厌腻;另一类称为继发性奖赏,如微笑、表扬、小红旗等社会性奖赏,以及郊游、游戏等活动奖赏。第二类奖赏对于年龄越大的孩子越为有效。
例如,有个女孩胆子很小,很多运动她都不敢参加。偶然有次大家跳绳时,她在一边看着也有了兴趣,主动上来跳。她没跳好,但成人在一边看见了立刻表扬了她,说她真勇敢并给了她一次重跳的机会。她很高兴,以后每次跳绳,都会积极地参加。
2.负强化
当儿童出现所期望的行为时,立即取消厌恶刺激或惩罚物,使这个行为的出现率增加。
“例如,有个男孩回家后总是不爱做功课,即使做功课也心不在焉,速度很慢。为此妈妈取消了他看动画片的资格。有一天他回家后很快做好了作业,而且错得不多,妈妈就允许他看当天的动画片。这样他做功课的情况逐渐得到了好转,不过只要他没好好做作业,妈妈仍然取消他看动画片的权利;只有他做好,才让他看。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之后,孩子已能自觉地认真完成作业了。
(二)塑造法
如果所期望的行为在儿童身上的出现率非常低或基本不出现,就需要用塑造法帮助儿童建立起所期望的行为。
例如,某个儿童 6 岁了,连数数都不会,从 1 数到 10 就会漏掉好几个数。训练者决定采用行为塑造法。首先要求他从 1数到 10.不要漏掉任何数,顺序不要颠倒。一旦儿童达到目标,立即给予奖励。
接下来,训练者要求他一边指自己的手指,一边数数,从左手数到右手,依次数完 10 个数。只有当儿童又指对又数对时才给子奖励。然后,训练者要求孩子数桌上的扣子,数对就奖励。经过这样逐渐加强难度的训练,该孩子越来越接近于目标行为,后来在跳绳时能依次给自己数数,数到 100 也没有出问题。
在实施塑造法时要注意将目标行为分解为几个合理的分目标。最初的分目标(在上例中为 1~10 数数)不能定得太高,如果太高,儿童尝试多次都完成不了,会失去信心和耐心。同样,目标也不能定得太低,如果太容易完成,所得奖励的含金最会自然下降。各个分目标之间难度跳跃不能太大,要循序渐进,逐渐提高。中间可多给儿童—些鼓励,一旦儿童最终达到目标行为,必须立即给予奖励。
(三)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又称模仿法,是指让儿童观察别人的行为示范模仿学习,以增加和获得良好行为、或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这一方法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作出反应而习得的。
例如,有 20个孩子,给其中 10 个孩子看一段录像,在录像中有一个成人,两个儿童和一筐玩具。成人让其中的一名儿童将玩具分成两份,两个孩子一人一份。这个孩子很谦让地把玩具多分给了另一个孩子一些,为此,他受到了成人的奖励。
录像放完后,成人让这 10 个孩子也来分玩具,他们大部分人都表现出了谦让行为,为此他们也都得到了成人的奖励。而另外 10个没有事先看录像的孩子,分玩具时大部分人都给自己多分了玩具。
根据榜样学习的理论,首先老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表率。不应让儿童经常观看充满暴力、色情、攻击等不良行为的电影、电视或书籍,因为如果儿童经常接触到这些内容,难免会模仿学习到这些不良行为,进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造成消极影响。
而在学习困难儿童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这一方法,给儿童提供良好行为受到奖励的榜样,促使他们学习这种行为。如对敢于尝试滑板活动成功了的孩子给予奖励,会使胆小的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也尝试这项活动。
(四)消退法
消退法是指停止对某种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方法。消退法的理论假设是:任何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强化能产生一种新的行为反应,不强化就会消退一种已经产生了的旧行为。而注意就是一种最普遍、最普通的强化,许多不良行为是由于受到了注意而加强的。因此,要消除该行为,只要在该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注意,就能使之逐渐削弱甚至消失。
例如,在课堂上,有些孩子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故意大声喊叫、做鬼脸、打断他人说话等。这些行为往往立即会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教师会批评他,同学可能嘲笑他,而这些反应又强化了该儿童的这种行为,使之更加巩固。→旦儿童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就会采取这种不适当的方式。
对于这种行为,最有效的纠正方法其实就是忽视这些行为,大家都不要去理睬他,他闹得没意思了,也就停止了。多次重复忽视其行为后,他的这种不良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采用消退法来纠正不良行为时,应注意在开始时孩子不良行为的程度可能会增加。如上例中大家都不理睬乱闹的孩子,他会越闹越凶。如果教师坚持不住,终于还是批评了他,就前功尽弃,反而会进一步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以后在同样情况下,儿童乱闹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而且会越闹越凶,因为孩子已经得到“只要我越闹越凶就会得到关注”的结论。所以运用此法时,老师和家长必须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
(五)惩罚法
惩罚法也叫厌恶法,指当儿童产生不良行为时,立即给予一个厌恶刺激或取消一个正强化物以促使儿童改正不良行为。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指当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负惩罚则是当儿童产生不良行为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如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就取消他晚上看动画片的权利。负惩罚往往比正惩罚更为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经常会采用惩罚法来矫正孩子行为。但是他们往往在惩罚过程中,斥责、谩骂孩子,对孩子发牌?使惩罚伴有更多的情感否定。这样的惩罚不仅起不到纠正不良行为的作用,而且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出现更多的不良行为,如逆反、攻击、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等。
•因此,应尽可能少用惩罚法。必须用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惩罚者应从爱儿童的角度出发,不应伤害儿童,特别是不要从感情上伤害他们;
·在惩罚时应就事论事,不应对孩子发脾气、恐吓和谩骂,也不要跟孩子“算总账”;
·惩罚必须在不良行为出现时立即实施;
·要向儿童说明是为了什么原因而惩罚他,处罚是希望他能改正,只要改正了,仍是惩罚者喜欢的好孩子。
例如,儿童考试没考好,不敢让家长签字,自己签了一个,事后被家长发现,家长要惩罚孩子。此时家长先要克制自己的火气,要知道孩子正是因为害怕家长会因自己没考好而处罚自己,才做假的;若家长果真为此向孩子大发脾气,会增加孩子心中的恐惧,孩子在下次遇到此类情况时,还会重复错误行为。家长要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将取消他原定去游乐园玩的计划作为对他说谎行为的惩罚,他考试没考好并不是受处罚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他欺骗了家长、教师和他自己。
家长应帮助儿童分析失败原因,辅导孩子弄明白试卷上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考试没考好家长不会惩罚他,反而会帮助他,他不是因为考试失败而受罚,这样他下次失败时才不会因害怕惩罚而说谎。如果家长能坚持正确地使用惩罚法,就完全可以有效地纠正儿童的不良行
为。
二、游戏辅导法
游戏辅导法以游戏为形式,将希望儿童获得的知识、能力和行为渗透在这一形式中,让儿童通过亲身参加游戏来掌握所希望的内容。
例如,我们希望发展儿童的分类技能,可给儿童准备“娃娃家”游戏。准备一张大卡片,上面画有厨房、卫生间、饭厅、客厅、卧室等,给儿童各种日常用品的图片,让儿童将他们分别放在该放的地方。比如,炒菜钢放在厨房,床放在卧室,被子、枕头放在床上等。
在游戏中孩子们感觉自己正在做着成人平时所做的整理房间的工作,能满足他们想成为大人的渴望。而且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学习,所学到的东西能更深刻、更长久地保存在儿童的头脑中。
游戏是儿童期的工作,是儿童发展自己的头脑和肌肉、发展自我和能力的方法,游戏可使儿童去学习如何恰当地表现自己,如何去应付、控制一生中必然会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游戏是儿童最大的心理需求,只要儿童确实是在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游戏的,那么游戏不仅会促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而且也会导致最佳的学习。
(一)通过游戏发展儿童的运动能力
游戏能够促进感觉运动技能的发展。孩子在入学前通过大肌肉运动游戏所发展起来的运动技能,在人学后会成为集体竞赛运动的基础,如捉人、沙包砍人、钻爬、跳跃、投掷等游戏都可以使儿童学习协调地、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儿童在游戏中了解到身体能干什么,能掌握什么技能。通过游戏儿童能发展精细运动的能力,逐步形成越来越复杂、精细的运动技能。如他们从画乱七八糟的线到画直线、画图形(如十字形、方形、三角形、圆形),到学会写各种符号(如汉字、字母、数字),小肌肉的运动技能不断趋于完善。
运动性的游戏有助于儿童消耗过剩的精力,使他们的思想集中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果儿童在入学前一直缺乏运动性游戏,儿童的动作能力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协调性、速度、耐力、力量等都可能会落后,这种落后又最终会影响到儿童的学习。
运动性游戏在学习困难儿童训练中的运用要注意循序渐进,针对儿童的现有水平,逐渐提高要求。例如,儿童的肌肉力量只能完成5次引体向上,而老师却要儿童连续完成 20 次,这就与孩子的现有水平相差太大,“欲速则不达”,会导致儿童放弃此游戏,结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通过游戏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游戏。有许多研究发现,儿童从事的游戏类型是与他们已经达到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因此,通过游戏,我们可以观察了解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可以发现孩子的认知发展是否与年龄相适应,有无落后。在游戏活动中,儿童通过亲身的操作,开始注意到所遇到的物体之间的相似性与不同点,了解时空关系,形成分类系统,发展归纳与
推理的能力。例如,通过玩积木,儿童了解到各种形状的特性,两个等边直角三角形可以摆成一个正方形等。通过玩水,儿童获得了容量的知识,了解不同材料的不同特性,如塑料碗能浮,铁器会沉等。角色游戏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因为儿童必须掌握与游戏角色相适合的语言才能成功地扮演好这一角色。如孩子在扮演医生,他就要知道医生是怎样与病人说话的。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为了能与其他人成功地交流,儿童的语音必须清楚,词汇也必须能被他人理解。这样,儿童的语音、词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三)通过游戏发展儿童的情商
游戏对于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儿童的各种情感,不管是积极的或消极的,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就给他们提供了学习如何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的途径。
例如,有一个女孩,因为不按时睡觉被妈妈打了。第二天,她在玩娃娃家游戏中,打假娃娃的屁股,并且说:“我叫你睡你还睁着眼,不听话。”这个打娃娃的行为正是她把对妈妈的不满发泄在了假娃娃的身上。这种发泄途径,既不损于人,又使儿童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重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因此,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另外,游戏还有助于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焦虑和愤怒等情绪。孩子在游戏时一般心情是十分放松的,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不像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样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他们通过亲身操作来解决问题,会更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和巩固。大多数学习困难儿童都伴有明显的情绪情感问题。由于成绩长期不好,经常得到教师的消极评价,而容易形成自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让困难儿童多参加一些游戏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轻松和愉快的心境。
(四)通过游戏发展儿童的社会性
在游戏情景中,儿童逐渐了解到“我的”、“你的”之间的区别,形成自我意识,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别人是怎样看自己的,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别人什么样的反应。儿童通过游戏发现了自己和他人,并逐渐掌握了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了解到如何才能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例如,某儿童田田有一辆玩具汽车,另一个孩子方方也想玩。方方请求田田给他玩一会,但田田不肯,最后,方方把自己的玩具飞机拿来,与田田交换,终于得到了田田的汽车。有一些学习困难儿童在交往上、自我意识上都存在着问题,家长应注意多给他们提供一些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自己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上一条:
下一条:
主办单位: 沈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技术支持:抚顺宏瑞科技 辽ICP备20005994号 辽公网安备21040202000266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并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920*1080